[发明专利]用于翼面风洞试验的整流装置、设计方法及翼身融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16105.3 | 申请日: | 2019-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0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许云涛;吴志刚;何海波;操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9/06 | 分类号: | G01M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风洞试验 整流 装置 设计 方法 融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翼面风洞试验的整流装置、设计方法及翼身融合装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取一翼型并获取翼型的相关参数,基于相关参数将翼型上表面节点依次相连得到翼型曲线;步骤2、以翼型前缘点至后缘点连线作为轴线,并沿轴线将翼型曲线旋转成体得到旋成体;步骤3、沿轴线,获取旋成体的半模模型;步骤4、以整流装置能够将翼面接头包裹在内为设计目标,对半模模型进行X轴/Y轴/Z轴三方向尺寸缩比,得到整流装置实体模型;步骤5、将实体模型进行实体抽壳,得到开口壳体模型;步骤6、在开口壳体模型上设置翼面接头的插入通孔即可。本发明能够解决目前翼面风洞试验时,由于洞壁等干扰较大导致的试验数据获取不准确等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气动弹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翼面风洞试验的整流装置、设计方法及翼身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飞行器设计朝着轻质、大柔性、高机动性能发展,翼面变形量越来越大,变形对气动性能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对飞行器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保证设计的数据精度,通常要开展风洞测力试验,以获取准确可信的气动力数据。对于静气动弹性风洞模型,由于要兼顾外形相似和结构相似,模型设计难度比常规测力模型大很多。通常为了降低难度,只开展单独翼面部件的弹性模型测力试验。
对于部件级风洞试验,无法将部件模型放置在风洞中心区域,洞壁和支架必然存在较强的干扰,对试验数据影响较大,导致获取的试验数据不准确,与飞行状态偏差较大,目前,关于此类问题研究报道较少,有提出设计整流装置来降低洞壁扰流的影响,然而,现有技术提出的整流装置依然无法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翼面风洞试验的整流装置、设计方法及翼身融合装置,能够解决目前翼面风洞试验时,由于洞壁等干扰较大导致的试验数据获取不准确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翼面风洞试验的整流装置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取一翼型并获取所述翼型的相关参数,基于所述相关参数将所述翼型上表面节点依次相连得到翼型曲线;
步骤2、以翼型前缘点至后缘点连线作为轴线,并沿所述轴线将所述翼型曲线旋转成体得到旋成体;
步骤3、沿所述轴线,获取所述旋成体的半模模型;
步骤4、以整流装置能够将翼面接头包裹在内为设计目标,对所述半模模型进行X轴/Y轴/Z轴三方向尺寸缩比,得到整流装置实体模型;
其中,坐标系原点O位于飞行器前缘中心位置,X轴在飞行器对称平面内,沿弹体指向尾部,Y轴位于飞行器对称面,垂直于X轴,向上为正;Z轴根据右手定则确定;
步骤5、将所述实体模型进行实体抽壳,得到特定壁厚的开口壳体模型;
步骤6、在所述开口壳体模型上设置所述翼面接头的插入通孔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翼型的最大厚度位于30%以后弦长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翼型可以为NACA16009翼型。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通孔设置在30%以后所述轴线位置,其中,以所述轴线所在的翼型前缘点为起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6中,在设计所述插入通孔时,将所述开口壳体模型与翼面接头的接触面进行布尔运算,扣除交叉部分即得。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通孔还满足:在翼面接头通过所述插入通孔插入开口壳体模型后,所述开口壳体模型与翼面之间具有2mm以上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壳体模型的壁厚不超过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161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