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07638.5 | 申请日: | 201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18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王禄;宋之克;耿家文;牛东东;刘立祥;王绪通;武佰全;简立瑞;魏红敏;邢泽成;李乾坤;卞清荣;王青;蔺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9/20 | 分类号: | E02F9/20;E02F3/43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刘艳艳;董建林 |
地址: | 221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阀 卸荷阀 负流量控制阀 电磁比例阀 工位 梭阀 节能控制系统 出口 工作油路 挖掘机 进口 怠速 回油 先导控制油口 调节器 动作阀芯 多个动作 负反馈口 管道连接 快速卸荷 主泵出口 主阀进口 输出口 先导泵 阀芯 斜盘 主泵 | ||
1.一种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阀、发动机、主泵、先导泵、油箱、液压先导手柄、电磁比例阀、梭阀;
所述主阀中包括多个动作阀芯及负流量控制阀、卸荷阀;
所述发动机与主泵、先导泵相连;主泵出口通过管道连接主阀进口后,依次与各动作阀芯相连,为各动作阀芯供油,构成主工作油路;主阀回油R口与油箱相连;
所述卸荷阀的进口与主工作油路相连;所述卸荷阀至少包括两个工位;所述卸荷阀位于第一工位时,出口通过负流量控制阀与主阀回油R口相连;所述卸荷阀位于第二工位时,出口直接与主阀回油R口相连,用于快速卸荷;
所述负流量控制阀的输出口与主阀的负反馈口N连接,所述主阀的负反馈口N与梭阀其中一个进口相连;
先导泵与电磁比例阀的进口相连,电磁比例阀的出口一路与主阀中卸荷阀先导控制油口相连,电磁比例阀的出口另一路与梭阀另一个进口相连,梭阀的出口与主泵斜盘调节器Pi口相连;
液压先导手柄分别与各动作阀芯的先导控制油口相连,用于控制各动作阀芯的开断;
电磁比例阀的输出压力一方面用于控制卸荷阀的开断,另一方面与负流量控制阀的反馈压力共同作用,通过梭阀选择压力较大的用于控制主泵的排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各动作阀芯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动作阀芯包括铲斗阀芯、斗杆阀芯、动臂阀芯、回转阀芯、行走阀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上车压力传感器、下车压力传感器;所述上车压力传感器与铲斗阀芯、斗杆阀芯、动臂阀芯、回转阀芯连接;所述下车压力传感器与行走阀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阀为三位三通的换向阀,左位时出口直接与主阀回油R口相连,用于快速卸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流量控制阀包括节流孔与溢流阀;所述卸荷阀位于第一工位时,出口通过节流孔与主阀回油R口相连,所述溢流阀与节流孔并联构成负流量控制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泵为变量柱塞泵,能够通过控制主泵斜盘角度来实现对流量的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先导泵为定量齿轮泵。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压力传感器、发动机、电磁比例阀信号相连,实现数据传输。
10.一种挖掘机怠速节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动作阀芯的压力信息,判断整车的工作状态是否为怠速状态;
响应于判断为怠速状态时,计算出电磁比例阀电流,电磁比例阀输出压力推动卸荷阀换向,主工作油路直接与油箱相连接,进行快速卸荷,使整个液压系统压力达到最低;电磁比例阀的输出压力同时经梭阀控制主泵斜盘角度,斜盘角度最小,排量最低,输出流量最小;当系统压力和流量都达到最低时,主泵的功率也达到最低;
同时,基于获取的动作阀芯的压力信息,计算发动机转速,将发动机转速降低,发动机输出功率也变小,最终实现在怠速时能耗最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763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控制挖掘机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流量均匀的并联水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