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山区地形校正的大功率电测深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203071.4 | 申请日: | 2019-03-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07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苏建坤;刘浩;李万宝;史永杰;代柳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航天工程物探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3/00 | 分类号: | G01V3/00;G01V3/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明市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山区 地形 校正 大功率 测深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山区地形校正的大功率电测深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需要进行电测深测量的山区地形表面确定一条测线;该测线为沿山区地形表面地伏的测线;
步骤2,在所述测线所在的剖面建立x-y直角坐标系,其中,x轴代表距离测线起点的水平距离,y轴代表深度;
从所述测线的起点开始,等间距布置n个电极,依次编号为第1号电极、第2号电极,…,第n号电极;其中,相邻电极的间距为l;
步骤3,第1层剖面线的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的确定,采用以下方法:
步骤3.1,第1层剖面线的第1个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的确定方法为:
使第1号电极、第2号电极、第3号电极和第4号电极形成一个测量单元,此时电极距a=l,即:使第1号电极为供电电极A、使第2号电极为测量电极M、使第3号电极为测量电极N,使第4号电极为供电电极B;
供电电极A、测量电极M、测量电极N和供电电极B的连线A-M-N-B近似为一条直线;
然后,采用电测深校正模型确定与测量深度L对应的测深点D的坐标D(x',y'),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3.1.1,供电电极A、测量电极M、测量电极N和供电电极B的连线A-M-N-B近似为一条直线;
步骤3.1.2,获取供电电极A的坐标为A(x1,y1)、测量电极M的坐标为M(x2,y2)、测量电极N的坐标为N(x3,y3)、供电电极B的坐标为B(x4,y4);测量深度L的值等于电极距a;
步骤3.1.3,测量电极M到测量电极N的连线为线段M-N;定位到线段M-N的中心为O点,以O点为起点向下作线段M-N的垂线,该垂线的终点为D点,使线段O-D的长度为测量深度L;D点即为测深点D;
步骤3.1.4,过测量电极M所在点向下作垂线,与过N点作的水平线相交于点V;设∠MNV为θ,则:
步骤3.1.5,过O点向下作垂线,与过D点作的水平线相交于点W;
则:∠DOW=∠MNV=θ;
由于测量电极M的坐标M(x2,y2)、测量电极N的坐标N(x3,y3),根据下式得到O点坐标为O(x,y);
步骤3.1.6,根据下式得到测深点D的坐标D(x',y'):
x'=x-Lsinθ
y'=y-Lsinθ
步骤3.1.7,再采用以下视电阻率计算公式计算到测深点D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
其中:
K为装置系数,由电极距a算出;LAM、LAN、LBM和LBN分别代表供电电极A到测量电极M的距离、供电电极A到测量电极N的距离、供电电极B到测量电极M的距离、供电电极B到测量电极N的距离;
ΔUMN代表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间的电压;
I代表供电电极A和供电电极B间电流强度I;
由此得到测深点D的坐标D(x',y'),以及其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
步骤3.2,再向后移动一个电极位,使第2号电极、第3号电极、第4号电极和第5号电极形成一个测量单元,即:使第2号电极为供电电极A、使第3号电极为测量电极M、使第4号电极为测量电极N,使第5号电极为供电电极B;再采用与步骤3.1相同的方式,得到第1层剖面线的第2个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
如此不断后移,可得到第1层剖面线对应的所有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
步骤4,第2层剖面线的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的确定,采用以下方法:
步骤4.1,第2层剖面线的第1个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的确定方法为:
使第1号电极、第3号电极、第5号电极和第7号电极形成一个测量单元,此时电极距a=2l;即:使第1号电极为供电电极A、使第3号电极为测量电极M、使第5号电极为测量电极N,使第7号电极为供电电极B;
再采用与步骤3.1相同的方式,得到第2层剖面线的第1个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
步骤4.2,第2层剖面线的第2个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的确定方法为:
使第3号电极、第5号电极、第7号电极和第9号电极形成一个测量单元,此时电极距a=2l;即:使第3号电极为供电电极A、使第5号电极为测量电极M、使第7号电极为测量电极N,使第9号电极为供电电极B;
再采用与步骤3.1相同的方式,得到第2层剖面线的第2个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
如此不断后移,可得到第2层剖面线对应的所有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
依此类推,当电极距a=3l时,得到第3层剖面线对应的所有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
当电极距a=4l时,得到第4层剖面线对应的所有测深点D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视电阻率ρs的值;
如此不断循环,电极距达到设定值时,停止运行;
由此得到测线所属剖面的多个深度不同的剖面线,每个剖面线均具有多个测深点D,每个测深点D均对应一个视电阻率ρs;
步骤5,定义视电阻率ρs值与色彩的对应关系,以水平距离为x轴,以深度为y轴,建立x-y直角坐标系;
在x-y直角坐标系中,根据测深点D的坐标,定位到测深点D的位置,在定位到的位置处绘制对应视电阻率ρs值所对应的色彩;由此得到测线所在剖面对应的视电阻率分布图;
步骤6,通过分析所述视电阻率分布图,推断解释地下地质结构。
2.一种基于山区地形校正的大功率电测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线确定模块,用于在需要进行电测深测量的山区地形表面确定一条测线;该测线为沿山区地形表面地伏的测线;
第一坐标系建立模块,用于在所述测线所在的剖面建立x-y直角坐标系,其中,x轴代表距离测线起点的水平距离,y轴代表深度;
测深点D坐标校正模块,用于根据地形,校正计算每个剖面线上各个测深点D的坐标,具体方式为:
确定电极距a;
供电电极A、测量电极M、测量电极N和供电电极B等间距布置,连线A-M-N-B近似为一条直线;
采用电测深校正模型确定与测量深度L对应的测深点D的坐标D(x',y'),具体过程如下:
(1)供电电极A、测量电极M、测量电极N和供电电极B的连线A-M-N-B近似为一条直线;
(2)获取供电电极A的坐标为A(x1,y1)、测量电极M的坐标为M(x2,y2)、测量电极N的坐标为N(x3,y3)、供电电极B的坐标为B(x4,y4);测量深度L的值等于电极距a;
(3)测量电极M到测量电极N的连线为线段M-N;定位到线段M-N的中心为O点,以O点为起点向下作线段M-N的垂线,该垂线的终点为D点,使线段O-D的长度为测量深度L;D点即为测深点D点;
(4)过测量电极M所在点向下作垂线,与过N点作的水平线相交于点V;设∠MNV为θ,则:
(5)过O点向下作垂线,与过D点作的水平线相交于点W;
则:∠DOW=∠MNV=θ;
根据测量电极M的坐标M(x2,y2)、测量电极N的坐标N(x3,y3),根据下式得到O点坐标为O(x,y);
(6)根据下式得到测深点D的坐标D(x',y'):
x'=x-Lsinθ
y'=y-Lsinθ
测深点D迭代计算模块,用于依次迭代计算到每个剖面线的每个测深点D的坐标,方法为:
(1)从所述测线的起点开始,等间距布置n个电极,依次编号为第1号电极、第2号电极,…,第n号电极;其中,相邻电极的间距为l;
(2)电极距a=l;对于第1层剖面线的第1个测深点D,计算方式为:
使第1号电极、第2号电极、第3号电极和第4号电极形成一个测量单元,即:使第1号电极为供电电极A、使第2号电极为测量电极M、使第3号电极为测量电极N,使第4号电极为供电电极B;然后,调用所述测深点D坐标校正模块,得到第1层剖面线的第1个测深点D的坐标;
然后,向后移动一个电极位,使第2号电极、第3号电极、第4号电极和第5号电极形成一个测量单元,即:使第2号电极为供电电极A、使第3号电极为测量电极M、使第4号电极为测量电极N,使第5号电极为供电电极B;然后,调用所述测深点D坐标校正模块,得到第1层剖面线的第2个测深点D的坐标;
如此不断后移,可得到第1层剖面线对应的所有测深点D的坐标;
(3)电极距a=2l;对于第2层剖面线的第1个测深点D,其坐标校正方法为:使第1号电极、第3号电极、第5号电极和第7号电极形成一个测量单元,然后,调用所述测深点D坐标校正模块,得到第2层剖面线的第1个测深点D的坐标;
然后,向后移动两个电极位,使第3号电极、第5号电极、第7号电极和第9号电极形成一个测量单元,然后,调用所述测深点D坐标校正模块,得到第2层剖面线的第2个测深点D的坐标;
如此不断后移,可得到第2层剖面线对应的所有测深点D的坐标;
依此类推,当电极距a=3l时,得到第3层剖面线对应的所有测深点D的坐标;
当电极距a=4l时,得到第4层剖面线对应的所有测深点D的坐标;
如此不断循环,电极距达到设定值时,停止运行;
由此得到测线所属剖面的多个深度不同的剖面线,每个剖面线均具有多个测深点D的校正后的坐标;
视电阻率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每个测深点D对应的视电阻率值,具体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K为装置系数,由电极距a算出;LAM、LAN、LBM和LBN分别代表供电电极A到测量电极M的距离、供电电极A到测量电极N的距离、供电电极B到测量电极M的距离、供电电极B到测量电极N的距离;
ΔUMN代表测量电极M和测量电极N间的电压;
I代表供电电极A和供电电极B间电流强度I;
视电阻率分布图生成模块,用于生成视电阻率分布图,方法为:
定义视电阻率ρs值与色彩的对应关系,以水平距离为x轴,以深度为y轴,建立x-y直角坐标系;
在x-y直角坐标系中,根据测深点D的坐标,定位到测深点D的位置,在定位到的位置处绘制对应视电阻率ρs值所对应的色彩;由此得到测线所在剖面对应的视电阻率分布图;
推断解释模块,用于通过分析所述视电阻率分布图,推断解释地下地质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航天工程物探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云南航天工程物探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307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滩浅海工程地质性质原位综合调查平台
- 下一篇:一种瞬变电磁发射及接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