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01301.3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6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都清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宇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21/76;C02F1/56;C02F1/52;C02F1/50;C02F1/42;C02F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企鸿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7 | 代理人: | 徐晶石 |
地址: | 300392 天津市滨海新区华苑产业***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检测方法包括:在污水排放处采取污水样品,将部分污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然后用DMSO溶解,放入冷箱中低温保存,再将部分污水样品采用发光细菌毒性试验对污水样品进行检测;如果未检测出污水具有毒性时,则可以直接将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如检测出污水具有毒性时,在污水口处均匀的喷洒污水处理剂并且再次取样检测;如果检测出污水具有毒性时,则对放入冰箱中的污水样品进行深度检测,如果未检测处污水具有毒性时,则可以对该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本发明可以从毒性的角度对污水剂型初步的评价,并且通过初步针对毒性的处理后进行二次评价,极大的提高了污水回收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排出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如住宅、机关、学校、医院、商店、公共场所及工业企业卫生间等。生活污水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尿素、氨氮等)和大量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道传染病毒等)。存在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极不稳定,容易腐化而产生恶臭。细菌和病原体以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为营养而大量繁殖,可导致传染病蔓延流行。因此,生活污水排放前必须进行处理。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匮乏,但是水污染的现象也十分突出,由于城市包含着工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城市的污水也是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组成的,这就造成了城市污水中的污染物种类情况比较复杂,污染源也比较多,不只是单一的污染物能够造成水体的污染,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相互之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协同相加等复杂的作用机理,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城市污水的净化、回收再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采用的污水检测方法均十分繁琐,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较复杂,无法对污水进行初筛和评价。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检测方法,按照先后顺序包括以下步骤:
(1):在污水排放处通过半渗透膜被动采样法采取污水样品,将部分污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然后用DMSO溶解,放入冷箱中低温保存,再将部分污水样品采用发光细菌毒性试验对污水样品进行检测;
(2):如果步骤(1)未检测出污水具有毒性时,则可以直接将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
(3):如果步骤(1)检测出污水具有毒性时,在污水口处均匀的喷洒污水处理剂并且在污水口下游的位置将污水样品装入到四氟乙烯衬垫的塑料瓶中,过滤后再次采用发光细菌毒性试验对污水样品进行检测;
(4):如果步骤(2)检测出污水具有毒性时,则对步骤(1)放入冰箱中的污水样品进行深度检测,如果步骤(2)未检测处污水具有毒性时,则可以对该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
优选的是,步骤(3)中,所述污水处理剂包括以下份数的各组分:硅藻土20-25份、三氯化铁15-20份、纳米三氧化二铝20-30份、草木灰40-60份、壳聚糖40-60份。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纳米三氧化二铝通过水热法制成,并且利用悬浮颗粒涂抹法固定在所述壳聚糖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步骤(4)中,深度检测包括:PH值检测、悬浮物检测、氨氮检测和重金属检测。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步骤(1)中,半渗透膜被动采样法的具体操作为:将采样器在水下1m处固定,在水下持续10d,然后收回采样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步骤(4)中,对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前对污水进行过滤。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步骤(1)和步骤(3)中,发光细菌毒性试验选用的设备为DXY-2型生物毒性测试仪或SHG-1型生物发光测量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宇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宇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13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