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质监测净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01280.5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9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刘莉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宇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G01N33/1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企鸿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7 | 代理人: | 徐晶石 |
地址: | 300392 天津市滨海新区华苑产业***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源 监测 生物吸附剂 水质监测 水处理剂 生物检测技术 微生物絮凝剂 生物传感器 水质 半渗透膜 被动采样 成分参数 初步净化 二次污染 环境友好 绿色环保 深度处理 净化 病原体 絮凝剂 重复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质监测净化方法按照先后顺序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需要监测的水源中设置不同的生物传感器对水源中的有害成分进行监测,定期通过半渗透膜被动采样法采取水源样品,采用PCR检测法对水中的病原体进行监测;步骤(2):根据步骤(1)监测出的水源参数,对水源中依次加入絮凝剂和生物吸附剂;步骤(3):重复步骤(1)的步骤,待监测出的水源中的有害成分参数降低到首次测定的一半时,加入水处理剂。本发明采用生物检测技术对水质进行监测,具有绿色环保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再通过生物吸附剂和微生物絮凝剂对水质进行初步净化,再通过水处理剂进行深度处理,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和处理效果明显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质监测和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质监测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监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为客观的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除上述监测项目外,有时需进行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当前,我国水环境水质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发展,当前我国水质监测技术主要以理化监测技术为主,包括化学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等。其中,离子选择电极法(定性、定量)、化学法(重量法、容量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在国内外水质常规监测中还普遍被采用。近几年来生物监测、遥感监测技术也被应用到了水质监测中。
而目前常用的水质监测和处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处理技术和化学处理技术,而于物理处理技术不可深度处理水体以及化学处理技术可能带来环境二次污染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质监测净化方法,按照先后顺序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需要监测的水源中设置不同的生物传感器对水源中的有害成分进行监测,定期通过半渗透膜被动采样法采取水源样品,采用PCR检测法对水中的病原体进行监测;
步骤(2):根据步骤(1)监测出的水源参数,对水源中依次加入絮凝剂和生物吸附剂;
步骤(3):重复步骤(1)的步骤,待监测出的水源中的有害成分参数降低到首次测定的一半时,加入水处理剂,即可。
优选的是,步骤(1)中,半渗透膜被动采样法的具体操作为:将采样器在水下1m处固定,在水下持续5d,然后收回采样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步骤(1)中,所述生物传感器包括:重金属生物传感器、BOD生物传感器、氨生物传感器、亚硝酸生物传感器、乙醇生物传感器、甲烷生物传感器和菌浓度生物传感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步骤(3)中,所述水处理剂包括以下份数的各组分:硅藻土20-25份、三氯化铁15-20份、纳米三氧化二铝20-30份、草木灰40-60份、壳聚糖40-60份。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纳米三氧化二铝通过水热法制成,并且利用悬浮颗粒涂抹法固定在所述壳聚糖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絮凝剂为生物絮凝剂,所述生物絮凝剂包括糖蛋白、多糖、蛋白质、纤维素和DNA,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发酵、抽提、精炼制得。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生物吸附剂包括生物活性炭和生物沸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宇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宇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12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