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97206.0 | 申请日: | 201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1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华;甄雷肖;苏亚存;张英志;冯晓辉;周二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京电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51 河北省保***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第一容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废水分布器(2)、曝气装置(4)、微电解室(5);所述废水分布器(2)通过进水口(1)与所述第一容器的外部联通;所述曝气装置(4)通过进气口(3)与所述第一容器的外部联通;所述第二电容器通过废水进水管(15)与所述第一容器联通,所述第二电容器内设置有多介质物料添加混合室(6)、均相光催化降解室(7)和光电催化反应室(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设备,通过联合使用微电解氧化技术、芬顿氧化技术和紫外灯光催化氧化技术进行废水的氧化处理,解决了常规单一催化、氧化技术造成的反应效率低和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微电解、芬顿反应和光催化深度处理废水技术具有新颖性、高效性、对废水无选择性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工业废水中不饱合烃的降解,且反应条件也比较温和,无二次污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工作原理是使用铁碳微电解一芬顿强氧化联合处理工艺,以及均相光催化氧化一非均相光催化氧化技术联合处理工艺。当有机废水中存在半导体粉末催化剂时,均相光催化氧化-非均相光催化氧化技术都可以利用该粉末催化剂。当这些混有粉末催化剂的废水经过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照射后,装置中的废水便能多次产生一定量的、多种形式的活性氧和自由基。由于这些活性氧和自由基具有较高的氧化电位,所以能和COD作用并使其降解,进而反应为水和二氧化碳,从而达到治理废水的目的。光催化氧化工艺技术,就是采用这种半导体材料作为光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可大大降低废水处理费用。更重要的是微电解、芬顿反应和光催化深度处理废水技术,可无选择的将废水污染物降解为无毒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如CO2、H2O及各种相应的无机离子,而实现无害化治理工业废的水污染。
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普遍仅仅具有单一的微电解、芬顿反应或光催化处理功能,并且存在反应时间短,光照强度低、处理废水效果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设备,以解决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不能同时对污水进行微电解、芬顿反应和光催化处理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第一容器和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废水分布器、曝气装置、微电解室;所述废水分布器通过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容器的外部联通;所述曝气装置通过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容器的外部联通。所述第二电容器通过进水管与所述第一容器联通,所述第二电容器内设置有多介质物料添加混合室、均相光催化降解室和光电催化反应室。
具体的,所述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容器上的微电解材料入口、微电解材料出口和污泥排放口;所述微电解材料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容器的顶部;所述微电解材料出口和污泥排放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器的底部。
具体的,所述微电解室包括微电解材料层和微电解材料托盘;所述微电解材料层和所述微电解材料托盘均位于所述微电解室的底部,且所述微电解材料层位于所述微电解材料托盘的上方。
具体的,所述多介质物料添加混合室包括:介质A进料口、介质B进料口、介质C进料口和废水混合液体出口;所述介质A进料口、介质B进料口和介质C进料口均设于所述多介质物料添加混合室的上端,等距离分布;所述废水混合液体出口设置于所述多介质物料添加混合室底部的中心,并通过管道连接到所述多介质物料添加混合室中上部侧面的液体分布器上;所述多介质物料添加混合室为圆筒型,所述介质A进料口、介质B进料口和介质C进料口均沿切线进入所述多介质物料添加混合室。
具体的,所述均相光催化降解室与所述液体分布器设置于同一高度,所述均相光催化降解室中设置有紫外线光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京电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河北京电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72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