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重力协同纳米流体技术强化捕集酸性气体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194014.4 | 申请日: | 2019-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9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刘有智;成尚元;祁贵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3/83 | 分类号: | B01D53/83;B01D53/78;B01D53/62;B01D53/52;B01D53/50 |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 地址: | 03005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力 协同 纳米 流体 技术 强化 酸性 气体 方法 | ||
本发明属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为克服传统吸收气体技术气液传质效率低、吸收效率低的缺点,提供一种超重力协同纳米流体技术强化捕集酸性气体的方法。将纳米胺功能化介孔结构颗粒、表面活性剂与吸收剂溶液配制成纳米流体,含酸气体混合物由进气口进入,纳米流体经离心泵由进液口进入,二者在超重力旋转填料床内逆流接触脱除酸性气体,净化后的气体和纳米流体分别由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排出;增大吸收剂对酸性气体的吸收量,降低溶剂使用量,缩短脱除时间;可处理高粘度液体及含固体颗粒体系。装置简单、高效、占地面积小、符合环保要求,可用于火电厂酸性气体捕集、化工行业酸性气体脱除、天然气中分离酸性气体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重力协同纳米流体技术强化捕集酸性气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5月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多地空气污染状况依然严重。每年全球据估计有多达700万人死于室外环境和室内空气污染;世界上每10个人中就有9个正在呼吸含有高浓度污染物的空气。空气污染物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煤炭的大量使用,纵观全球能源分布,煤炭仍是主要能源,在使用过程中释放大量气体,如CO2、H2S、SO2等酸性气体。某些酸性气体如SO2在下雨天与氧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强腐蚀作用的硫酸,也就是酸雨,对地面建筑及植被造成严重腐蚀,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众所周知,温室气体会直接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化、气候变化剧烈以及生态系统混乱等严重后果。其中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贡献率达到63%,占到了一半以上。因此,对酸性气体的捕集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对CO2的捕集主要有液相吸收法、固相吸附法、低温蒸馏法、膜分离法等。膜分离法虽然能耗低、操作简便,但前期处理过程繁琐且获得的CO2纯度不高;低温蒸馏法虽然能产生高纯液态CO2,便于储存和运输,但存在能耗高、设备庞大等缺点,只适用于特定场合。相较而言,吸收法和吸附法对大规模和高效率脱碳具有较大适用性。目前,工业上大规模分离CO2主要是基于液胺吸收技术,该技术采用醇胺类溶液作为吸收剂在吸收塔内与CO2反应,再利用逆反应再生。工业上常采用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进行脱硫,如钙法、海水法、氨法和双碱法。钙法虽然脱硫效率高,但该方法投入成本大;海水法虽然成本低、工艺相对简单但是此方法有一定的地域性限制,比较适用于沿海地区;氨法产生的废液、废气、废渣具有一定价值,但存在氨气严重流失的问题;双碱法避免了吸收塔结垢的问题,但是吸附过程中有副产物的生成。综上所述,不同方法在各种方面均有一定的缺陷,但整体而言,在酸性气体的脱除过程中,气液传质速率是影响酸性气体捕吸收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将纳米颗粒分散到吸收剂中制成纳米流体,通过掠过效应、流体力学作用和阻止气泡聚并机理可有效降低传质阻力、提高气液传质速率,强化吸收过程,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强化气液传质技术。向其中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在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同时引起Marangoni对流,加强界面处的湍流运动,不仅解决了大颗粒的非均质固液混合物中的沉积、粘聚和腐蚀等问题,还进一步增强了传热和传质过程。应用纳米流体技术能够降低能耗、减小设备尺寸、降低工业生产成本。
介孔纳米结构材料尤其是介孔硅材料具有孔径均一可调、比表面积大、富含羟基易于氨基改性等特点,作为固相吸附剂不仅具有降低成本和能耗的潜力,更是集合了物理吸附剂和化学吸附剂的优势,能够实现酸性气体的高效捕集。
传统的气液传质设备是依靠重力作用实现气液逆流传质,由于重力场较弱,液膜流动缓慢,传质系数小,故这类设备通常体积庞大,空间利用率和生产强度低,如板式塔、喷淋塔、填料塔、筛板塔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40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煤电厂消除烟囱白烟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效混合烟气的脱硫脱硝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