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材边的自动识别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188475.0 | 申请日: | 2019-03-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4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 发明(设计)人: | 牛金来;张英琦;乔彬;李海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帝鼎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瞿网兰;徐冬涛 |
| 地址: | 21116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特征码 二维码信息 解码 自动识别 匹配 板材生产线 身份识别码 特征码信息 定义特征 生产效率 信息一致 预存信息 二维码 加工板 加工边 上板材 预存储 正确率 调边 换板 喷印 相机 加工 | ||
一种板材边的自动识别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定义板材特征边;其次,为板材特征边定义特征码;第三,在板材喷印或加贴身份识别码的同时在二维码的边缘加喷或加贴特征码;第四,利用相机获取进入生产线的板材的二维码信息和特征码信息;第五,同时对二维码信息和特征码进行解码,以便确定所加工板对的信息是否与系统预存信息匹配,同时通过特征码解码获取需要即将进入加工的加工边的信息是否与预存储信息一致,如果一致,则板材继续进入下一道工序,如果不匹配,则系统自动进行换板或调边处理。本发明能提高板材生产线上板材边的识别速度和正确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化制造技术,尤其是一种家具板材自动生产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板材生产加工过程中自动识别板材边并与需要加工边进行比对匹配,防止上板时方向错误导致自动加工出错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无人化工厂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工厂倾向于全自动化发展。在家居人造板的生产中,若要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人造板侧边的识别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识别了被加工人造板的各个侧边,设备才能依据程序正确地加工人造板,无论是打孔、封边,还是开槽,都需要对各个边精确识别之后才能进行,尤其是封边和开槽,一旦不能识别,或者识别错误,封边和开槽都会出错。目前识别人造板各边的常用做法还是依靠人工来进行,依靠人工会提高生产成本,不能保证稳定的生产效率,一旦操作不当,就会造成产品报废等经济损失。
采用在板材上喷码或自动粘贴二维码、条形码是一种常用的手段,虽然目前在板材上喷印或粘贴二维码进行身份识别是被广泛接受,但二维码信息有限,不能很好地对各个边进行定义,也就是说,二维码并不能定义材材的边的特征,如果需要自动进行板材边的自动识别,就需要外加能表示板材长短边或加工边的识别图案或线条,这就需要二次喷印或二次粘贴,大大延长了加工准备周期,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下率和加工成本的提高,同时识别时也需要进行二次识别,延长识别周期,降低生产效率。因此,开发一种操作简便,识别准确度高的自动识别人造板各个边的技术,在实现无人生产线方面就显得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的板材生产线上无法实现一次性识别板材身份和加工边信息的问题,发明一种一次性拍摄即可同时获得板材身份信息和加工边信息正确与否的板材边自动识别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板材边的自动识别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定义板材特征边;
其次,为板材特征边定义特征码;
第三,在板材喷或自动粘贴印身份识别码的同时在身份识别码的边缘加喷或自动粘贴特征码;
第四,利用相机获取进入生产线的板材的身份识别码信息和特征码信息;
第五,同时对身份识别码信息和特征码进行解码,以便确定所加工板对的信息是否与系统预存信息匹配,同时通过特征码解码获取需要即将进入加工的加工边的信息是否与预存储信息一致,如果一致,则板材继续进入下一道工序,如果不匹配,则系统自动进行换板或调边处理。
所述的特征码为与板材相邻长短边相匹配或与板材需要加工边指向一致的图案或线条。
所述的身份识别码与特征码同时喷印或自动粘贴,以减少喷码或自动粘贴的生产准备时间。
所述的相机同时拍摄身份识别码和特征码并同时送入控制系统同步解码判定。
所述的身份识别码为二维码或条形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识别和定义平面四边形的标签可由身份识别码和不规则几何图形(特征码)构成。通过设置标签,可以准确并高效地识别和定义人造板的各个边,使工作变得简单有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帝鼎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帝鼎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84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