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触网几何参数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85732.5 | 申请日: | 201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90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科理;王克俊;莫小凡;李肖刚;程传彬;李勇;杨鹏;李展伟;刘敏;贾昊睿;李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黄晓军 |
地址: | 10001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几何 参数 模拟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触网几何参数模拟装置,属于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技术领域。包括支撑结构的底部设有调节支脚,支撑结构上设有一对相对的竖直杆,竖直杆的顶端连接有水平杆,竖直杆上设有竖直滑轨,两根竖直杆之间通过竖直滑轨可滑动的连接有碳滑板支架;碳滑板支架上设有模拟碳滑板;竖直杆的前侧面设有刻度尺;水平杆上通过水平滑轨可滑动的连接有竖直接触线,竖直接触线连接有电源;碳滑板支架上设有可沿模拟碳滑板的长度方向水平滑动的第一水平接触线,第一水平接触线的一端折弯后形成的折弯部与模拟碳滑板的上表面相接触。本发明通过检测多个模拟碳滑板和模拟接触线接触的位置,与3C装置检测到的相关数值做对比,得出3C装置的检测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精确模拟接触线几何参数、可操作和实用性强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接触网中接触线的空间位置必须在运行机车受电弓的工作范围内,使机车受电弓的碳滑板时刻与接触线保持接触,以保证接触线能良好的为机车提供电能。因此接触网几何参数是评价接触网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目前国内对接触网几何参数的检测多通过检测车巡检或人工登上绝缘梯检测。人工检测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弓网系统出现问题时才会采取。而巡检车受巡视路线和长度的限制,且无法实现对弓网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巡检车的应用范围较小。随着电力机车的不断发展,为了实现弓网系统的实时监控,近年来国内一直致力于发展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监测装置有接触式检测和非接触式检测两种。接触式检测由于装置安装在受电弓上,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且精度不高,目前已经基本淘汰。非接触式测量通过激光扫描、图像识别或超声波等方式来测量接触网的几何参数,因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为目前主要采用的测量方式。
随着非接触式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的不断推广应用,对检测装置自身的精确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相应检验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精确性的装置也随之出现。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检验车载检测装置精确性的装置(下文统称为“接触网几何参数模拟装置”),多数是根据接触网的真实结构所设计。该类装置会建立一段可移动式的真实接触网,包括接触线、悬挂和承力索等。受电弓也多采用真实的受电弓装置,可以真实的模拟受电弓的升降。该类装置可高度还原弓网系统的接触状态。
目前存在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模拟装置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形式为将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简称为3C装置)安装在一个真实的机车上,让机车沿轨道行驶,轨道两侧指定位置处接触线的高度和角度为已知确定值。将行驶过程中3C装置检测到的指定位置的接触线几何参数和已知确定值进行对比,由此得到3C装置的检测精度。这种形式虽然真实性强,但接触网静态几何参数与动态几何参数有较大差异,且受成本、场地等的限制无法普遍采用。
为解决上述形式的缺点出现了另一种相对简单的装置。该装置无需利用接触网和真实的机车,而是采用了一种简化的形式。将真实的接触网简化为相对较短的可移动式接触网,既可以调整接触线的高度又可调整接触线的水平位置。将真实的机车简化为只保留受电弓的升降机构。由于接触线可相对受电弓进行移动,所以受电弓的位置可以保持固定不动。该形式的装置由于尺寸相对较小,能在面积较大的空旷室内放置,但是为保证接触线能够拉直,两端固定接触线的立柱尺寸和重量都比较大,不便于手工进行移动。该装置虽然真实性较强,但由于尺寸、重量的影响,操作时需多人配合。由于操作性差和不便于在小空间室内放置的缺点导致无法普遍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保证接触线几何参数精确的前提下,将模拟接触线和模拟受电弓碳滑板同时安放在一个架子上,尺寸上减小到可以放置在小空间的室内,可操作和实用性强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模拟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57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