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84316.3 | 申请日: | 201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07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顾明;丁树友;杨正军;罗刚;王明会;于涛;赵春峰;孙俊;李鹏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3/88 | 分类号: | E02F3/88;E02F3/90;E02F5/2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郑乘澄 |
地址: | 30004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挖泥船 经济 产量 自动 挖泥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首先在当前施工工况下,根据施工的万方油耗与挖泥产量历史数据,分析“挖泥产量/万方油耗”比值,以取最大比值的方式确定该工况下最具经济效益的施工产量目标值,以此产量目标值确定对应的水下泵吸入真空和泥浆流速,保持泥浆流速和水下泵吸入真空处于控制范围来控制横移速度,并控制各疏浚设备按预定次序联合动作,从而实现高效且经济效益最好的绞吸挖泥船自动疏浚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控制方法的主要疏浚控制对象包括横移绞车、桥架绞车、绞刀、钢桩台车、真空释放阀绞吸挖泥船疏浚机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过程中需要的主要信号有:横移速度、切削厚度、桥架深度、水下泵吸入真空、泥泵转速、台车行程、泥浆浓度、水深、桥架距边线的距离和挖泥剖面;各个信号通过对应安装位置的传感器采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需设定的施工参数包括最佳经济产量目标设定、切削厚度设定、横移边线加/减速率设定、台车步进距离设定、桥架深度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水下泥泵吸入真空低于设定值时增加横移速度,反之降低横移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管路输送泥浆流速低于管路临界流速时,降低横移速度,反之增加横移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控制方法适用于以下3种自动挖泥作业模式:
1)单层多进尺自动挖泥作业模式为:在每个钢桩台车行程内,桥架绞刀自动下放到设定挖掘深度,横移绞车自动向左或向右摆动接近挖掘边线时减速且到边线后,钢桩台车自动按设定值步进,桥架绞刀下放深度保持不变,横移绞车自动回摆再进行反向疏浚,直至该层挖泥结束,横移绞车自动回中心线停止;
2)多层多进尺自动挖泥作业模式为:在每个钢桩台车行程内,桥架绞刀自动下放到设定挖掘深度,横移绞车自动向左或向右摆动接近挖掘边线时减速且到边线后,桥架绞刀按设定下放步进值下放到下一挖掘深度,钢桩台车步进保持不变,横移绞车自动回摆再进行反向疏浚,直至绞刀切削完这一疏浚剖面后,桥架自动起升到初始泥面位置,然后钢桩台车自动按设定值步进,自动开始下一个疏浚剖面疏浚作业,重复以上过程,直至该钢桩台车行程挖泥结束,横移绞车自动回中心线停止;
3)多进尺多层自动挖泥作业模式为:在每个钢桩台车行程内,桥架绞刀自动下放到设定挖掘深度,横移绞车自动向左或向右摆动接近挖掘边线时减速且到边线后,钢桩台车自动按设定值步进,桥架绞刀下放深度保持不变,横移绞车自动回摆再进行反向疏浚,直至该层挖泥结束,钢桩台车收回到零位,桥架绞刀按设定下放步进值自动下放,自动开始下一层疏浚作业,重复以上过程,直至该钢桩台车行程挖泥结束,横移绞车自动回中心线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控制方法针对主要疏浚控制对象分别建立子控制器,主要包括:横移自动控制器、绞刀转速自动控制器、桥架自动控制器、钢桩台车自动控制器、泥浆输送流速控制器和真空释放阀自动控制器;各子控制器之间通过共同涉及的控制参数相互影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绞吸挖泥船经济产量自动挖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子控制器采用应急控制优先级最高,手动控制次之,自动控制优先级最低,即任何时候系统只要收到应急控制指令或手动控制指令,则自动退出自动控制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431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