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铜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83220.5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1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黄万抚;曾祥荣;李睿涵;李新冬;李敏;黄李金鸿;胡昌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15/00;B03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周淑歌 |
地址: | 341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废弃物 浮选 浮渣 含铜溶液 混合物 回收铜 硫化物 电子废物 工艺过程 回收利用 稀酸溶液 有效回收 捕收剂 净化水 起泡剂 铜精矿 铜离子 铜品位 铜资源 水中 回收率 沉淀 破碎 溶解 净化 | ||
本发明属于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铜的方法。该方法先将电子废弃物破碎,加入稀酸溶液进行溶解,得到含铜溶液;然后向所述含铜溶液中加入硫化物,沉淀其中的铜离子,调节pH,得混合物;浮选步骤:向上述混合物中加入捕收剂和起泡剂进行浮选操作,分离得浮渣和净化水,浮渣即为铜精矿。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工艺过程简单,成本低,不仅可有效回收铜,还可实现电子废物的处理,经本发明方法处理后,浮选得到的铜可直接作为铜资源利用,铜的回收率达到98%以上,所得浮渣中铜品位达到15%以上,最高可以达到45%,得到的净化水中铜的浓度小于0.5mg/L,可达到GB21900‑2008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废弃物,顾名思义,即为电子产品的淘汰品。《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给出的定义为:电子废物,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以下简称产品或者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规定纳入电子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报废产品或者设备、报废的半成品和下脚料,产品或者设备维修、翻新、再制造过程产生的报废品,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废弃的产品或者设备,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生产或者进口的产品或者设备。
电子垃圾中含有塑料、铜等700多种物质。一方面,它是可再生利用的重要资源,如铜,印刷线路板中的铜含量可达40%以上,从冶金的角度是品位较高的矿种;另一方面,它又是污染物,其中50%的物种对人体有害,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严重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健康。为了充分的回收电子废弃物中重金属,各种回收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方法手段繁琐复杂,回收率低。
目前,对于含铜废水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中和沉淀法,硫化沉淀法,氧化还原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中和沉淀法普遍应用于含铜离子的废水中,但是对于一些铜络合物中和沉淀法无法有效去除。而硫化沉淀法虽然可去除铜络合物中的铜,但是形成颗粒细小,难以自然沉降,往往要加入絮凝剂,但是絮凝剂的添加会影响铜的回收。氧化还原法是利用氧化剂对铜络合物进行破络从而使铜络合物以铜离子的形式存在,然后通过中和沉淀使之去除。常用的氧化还原法有铁碳微电解、硫酸亚铁法和芬顿法。FeSO4法进行破络除铜的使用成本低,所添加药物也不会对后续工艺造成影响,但是所使用的Fe2+容易在空气中氧化成Fe3+,影响处理效果,且对高浓度络合铜处理效果不理想。Fenton氧化法对络合铜的破络具有良好效果,但Fenton试剂价格高,且在实际运用中其它还原性物质消耗Fenton试剂,使其受到一定限制。而吸附法不适合处理高浓度废水且无法对其中铜进行资源利用。而膜分离法虽然可对铜络合物进行处理且去除率高,但运行成本高,膜污染问题也得不到很好解决。
中国专利文献CN108940567A,公开了一种废电路板中铜的水热硫化-温水浮选分离方法,包括废电路板的破碎分级、破碎产物中的浮选分离,得到含铜量为70%以上的金属富集体;将金属富集体的水热硫化处理、硫化金属富集体中铜的浮选分离。但是,上述专利文献中,采用固相硫化,条件苛刻,能耗高,且回收率低,浮选后出水总铜浓度较高,不能直接排放,还需要二次处理。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子废弃物中铜的回收率低,出水总铜浓度较高等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的铜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预处理步骤:将电子废弃物破碎,加入稀酸溶液进行溶解,得到含铜溶液;
沉淀步骤:向所述含铜溶液中加入硫化物,沉淀其中的铜离子,调节pH,得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32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