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氟掺杂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催化固氮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81405.2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6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王要兵;黄艺吟;吴茂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7/06 | 分类号: | B01J27/06;B01J27/128;B01J27/13;C25B1/27;C25B11/065;C25B11/091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刘元霞;谢怡婷 |
地址: | 350002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掺杂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电催化 固氮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氟掺杂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固氮还原中的应用,所述金属‑氟掺杂碳复合材料包括金属、氟和碳载体,其中,所述氟和金属分布于碳载体表面;碳载体表面负载的金属(如Au、Ru、Fe或Mo)可以为复合材料催化氮还原提供有效活性位点,进行氨合成反应。另外,碳载体表面修饰有高电负性氟元素,氟元素可与氮还原中间产物作用产生氢键,稳定氮还原中间体,降低其活化能,与金属位点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此外,当分散在碳载体表面的金属和氟的三维尺寸均小于10nm,使其协同效应明显加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氟掺杂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催化固氮中的应用,属于电化学、催化和材料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含氮化合物是动植物等生命体最重要的组成物质其一。人工利用能源,通过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进而再制备各种含氮的无机/有机物,是模拟自然界固氮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较为成熟的人工固氮方式是发明于中世纪的Haber-Bosch固氮过程。据统计,该过程产生的固氮量,约占目前人体氮来源的50%。然而,该固氮过程需要高温高压条件,需要用到大量的化石能源(占全球能源利用的1-2%),并且产生了大量的CO2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发展环境友好的新型固氮途径迫在眉睫。在各种固氮途径中,电化学固氮过程具有很高的可控性和极强的适应性,并且可利用到清洁二次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产生的电,是目前取代Haber-Bosch固氮过程的理想途径之一。目前,电化学固氮途径的瓶颈在于低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电极催化剂,因而,发展新型有效的电催化剂是实现电化学固氮过程的关键。
电催化固氮,即电化学氮还原过程,经历多个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步骤。其中,氮的吸附过程,中间体的稳定和加氢,以及氨的脱附是几个比较关键的步骤。国内外研究的电化学氮还原催化剂主要有金属如Au,Ru,Fe和Mo基催化剂;而非金属催化剂主要有氮和硼掺杂碳材料催化剂。目前,这两大类催化剂电催化活性均不高,催化选择性较差,导致氮还原整体活性较差,无法满足大规模固氮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氮还原电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金属-氟掺杂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催化固氮中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金属-氟掺杂碳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包括金属、氟和碳载体材料;所述氟和所述金属分布于所述碳载体材料表面。
根据本发明,所述氟以原子形式分布于碳载体材料表面,所述氟以单原子形式与碳结合;所述金属以单原子、原子簇或纳米粒子中的至少一种形式分布于碳载体材料表面。
根据本发明,所述金属选自Au、Ru、Fe和Mo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载体材料选自石墨烯、碳纳米管、活性炭、碳纳米带、石墨炔和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所述金属的三维尺寸中至少一维尺寸小于等于50nm,例如50nm、25nm、10nm、5nm、2nm、1nm或0.05nm。
优选地,所述金属的三维尺寸均小于等于50nm,例如50nm、25nm、10nm、5nm、2nm、1nm或0.05nm。优选地,所述金属的三维尺寸为0.1-3nm。
根据本发明,所述金属在复合材料中的负载量为0.1-50wt.%,例如0.1wt.%、1wt.%、5wt.%、10wt.%、20wt.%、30wt.%、50wt.%。
根据本发明,所述氟在复合材料中的负载量为0.1-20wt.%,例如0.1wt.%、1wt.%、5wt.%、10wt.%、20wt.%。
根据本发明,所述碳载体材料可以含有氧,即碳载体材料可以是氧化的,例如氧化石墨烯、氧化碳纳米管、氧化活性炭、氧化碳纳米带、氧化石墨炔和氧化碳纳米纤维;优选的,所述氧分布于碳载体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14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