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诱导缩短松杨栅锈菌冬孢子阶段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80941.0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7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余仲东;郑伟;曹支敏;王文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3/00 | 分类号: | C12N3/0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地址: | 712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诱导 缩短 松杨栅 锈菌 孢子 阶段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人工诱导缩短松杨栅锈菌冬孢子阶段的方法,其中,松杨栅锈菌寄生在杨树的叶片上,在冬孢子产生阶段,将叶片置于环境温度为5℃‑10℃,湿度为60%‑70%,每日光照时长为11h‑12h的环境中。运用本发明的方法,能有效解除自然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的限制,不仅可以在科学研究中的任何时间获得松杨栅锈菌的冬孢子,而且能快速萌发出担孢子,大大缩短冬孢子阶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森林病理学锈菌病害研究领域,涉及孢子诱发和萌芽,具体涉及一种人工诱导条件下诱导松杨栅锈菌冬孢子产生及萌发阶段的技术。
背景技术
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Kleb.)广泛分布于杨树栽植区,是杨树锈病中分布最广、寄主种类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害,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记录。松杨栅锈菌是活体营养、长生活史型转主专性寄生菌。整个生活史在两个不同的寄主上并且包含五种孢子阶段。在落叶松针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杨树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该锈菌完成整个生活史过程需要经过四个季节,从夏孢子萌发结束开始,经历冬孢子的产生阶段,产生出冬孢子,再到冬孢子萌发出担孢子为止,这一时期均为冬孢子时期,尤其是冬孢子萌发阶段自然条件下从9月份才开始,直到第二年春天气温达到13~18℃时才萌发产生担孢子,整个过程需要4~5个月的时间。这一原因使得对该菌的研究受季节、昼夜温差的限制非常严重,获取担孢子、性孢子和锈孢子三个阶段的材料十分困难。而冬孢子阶段要经历核配和减数分裂,这一阶段又对松杨栅锈菌产生遗传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室内人工条件下诱导松杨栅锈菌从夏孢子阶段快速产生冬孢子,再人为打断冬孢子休眠,缩短冬孢子休眠期,快速萌发产生担孢子的培养体系,对科研工作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诱导缩短松杨栅锈菌冬孢子阶段的特殊工艺条件,有效缩短冬孢子阶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出一种人工诱导缩短松杨栅锈菌冬孢子阶段的方法,其中,松杨栅锈菌寄生在杨树的叶片上,在冬孢子产生阶段,将叶片置于环境温度为5℃-10℃,湿度为60%-70%,每日光照时长为11h-12h的环境中。
最优选的特殊工艺条件是:将叶片置于环境温度为5℃或10℃、湿度为60%、每日光照时长为11h的环境中7天。
更进一步,为取得更好效果,在冬孢子萌发阶段,在叶片表面施洒冰粒,所述冰粒直径小于5mm。
最优实现条件是,在冬孢子萌发阶段,在叶片表面每隔两天施洒冰粒,持续3-4次,所述冰粒直径小于2mm。
更优选的,在冬孢子萌发阶段,控制环境温度为17℃,湿度为100%,每日光照时长为12h。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运用本发明的方法,能有效解除自然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的限制,不仅可以在科学研究中的任何时间获得松杨栅锈菌的冬孢子,而且能快速萌发出担孢子,大大缩短冬孢子阶段,首次实现将低温、湿度以及光照手段共同结合达到缩短冬孢子产生阶段的目的,方法简单有效,对松杨栅锈菌各个阶段的研究材料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在冬孢子产生阶段,将叶片置于环境温度为5℃或10℃、湿度为60%、每日光照时长为11h的环境中,最快可以将冬孢子产生阶段缩短至7天,与现有研究(缩短至至少30天)相比,极大的加快了冬孢子的产生,并且产生的冬孢子的数量和质量,叶片的生长也不受低温的影响;在冬孢子萌发阶段,巧妙的采用霜花,利用霜花的冻融解冻打破冬孢子的休眠期,从而有效缩短冬孢子萌发时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09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