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层门装置及其检测强迫关门主装置是否正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80867.2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9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江楫;张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3/02 | 分类号: | B66B13/02;B66B13/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王江富 |
地址: | 20024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装置 及其 检测 强迫 关门 是否 正常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层门装置,在强迫关门主装置之外另设强迫开关门辅助装置;强迫开关门辅助装置包括第一返绳轮、第二返绳轮、电机、编码器、采样电路及控制器;第一返绳轮、第二返绳轮分别设置在上坎架本体的两端;连动钢丝绳分别绕过第一返绳轮和第二返绳轮,两端分别连接驱动侧门挂板两侧,连动钢丝绳的中部固定连接从动侧门挂板;电机用于驱动第一返绳轮转动;编码器用于监测层门开度并发送到控制器;采样电路用于监测开电机的工作电压或电流并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机工作。本发明还公开了电梯层门装置的检测强迫关门主装置是否正常的方法。本发明,可以保证层门在风压等特别情况下也能使电梯层门安全关闭到位,当电梯维保时可检测强迫关门主装置是否正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层门装置及其检测强迫关门主装置是否正常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电梯到达层站时,轿厢门机驱动电梯层门装置,轿门和层门联动后打开,供乘客出入。当轿厢离开平层位置后,层门应能自动关闭且锁合,防止乘客轻易打开层门跌落井道。
现有一种自动关闭且锁合层门的方案,是在电梯层门上设置重锤或弹簧等强迫关门装置,该方案当大风吹压层门时,强迫关门装置在突发的阻力下不能完成正常的自动关门,导致层门未锁上,造成跌落井道危险的产生。
现有另一种自动关闭且锁合层门的方案,是在电梯使用弹簧类型的强迫关门装置,由于弹簧使用时间长后会机械疲劳,刚度有减小的风险,在维保时很难检测弹簧类强迫关门装置的强迫关门能力是否明显下降,容易在后续造成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可以保证层门在风压等特别情况下也能使电梯层门安全关闭到位;当电梯维保时,可检测强迫关门主装置是否正常。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梯层门装置,其包括上坎架本体7、门导轨8、层门、门全开阻止装置15、强迫关门主装置12;层门包括驱动侧门挂板9及从动侧门挂板10;门导轨8固定设置于上坎架本体7上;驱动侧门挂板9、从动侧门挂板10上分别设置有挂轮;驱动侧门挂板9、从动侧门挂板10分别通过挂轮沿门导轨8直线滑行;门全开阻止装置15安装在门导轨8两侧远端的上坎架本体7上,用于防止层门开度过大而使挂轮脱离门导轨8;强迫关门主装置12,用于在轿厢离开平层位置后,自动驱动层门关闭锁合;其特征在于,电梯层门装置还包括强迫开关门辅助装置1;
强迫开关门辅助装置1包括第一返绳轮4、第二返绳轮11、电机3、编码器、采样电路及控制器2;
第一返绳轮4、第二返绳轮11分别设置在上坎架本体7的两端;
连动钢丝绳16分别绕过第一返绳轮4和第二返绳轮11,连动钢丝绳16的两端分别连接驱动侧门挂板9的驱动侧、从动侧,连动钢丝绳16的中部通过钢丝绳夹固定连接从动侧门挂板;
所述电机3,安装固定在上坎架本体7上,通过其驱动轮20驱动所述第一返绳轮4转动;
所述编码器,安装在所述电机上,用于监测层门开度并发送到所述控制器2;
所述采样电路,用于监测开电机的工作电压或工作电流并发送到所述控制器2;
所述控制器2,用于控制电机工作,使层门打开或关闭。
较佳的,所述门导轨8与上坎架本体7一体成型。
较佳的,所述电机3通过安装座安装固定在上坎架本体7的近第一返绳轮4侧。
较佳的,所述电机3安装固定在上坎架本体7内部。
较佳的,所述强迫开关门辅助装置1还包括传动轮5;
所述传动轮5同所述第一返绳轮4使用同一传动轴,通过键传递动力。
较佳的,所述电机的驱动轮20通过带传动或链传动驱动传动轮5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808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深度信息确定方法、深度信息确定装置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