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相变材料支撑裂缝前缘的复合酸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171008.7 | 申请日: | 2019-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34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 发明(设计)人: | 罗志锋;张楠林;赵立强;刘洪涛;耿宇迪;周长林;刘平礼;张扬;赵兵;刘飞;李年银;刘举;任登峰;李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B43/27 | 分类号: | E21B43/27;E21B43/267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 |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相变 材料 支撑 裂缝 前缘 复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相变材料支撑裂缝前缘的复合酸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注入前置压裂液,将储层压开形成水力裂缝,同时,还使储层温度降低至逆向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T以下;注入液态逆向相变材料与压裂液的混合液体,填充部分水力裂缝空间;注入酸液,对水力裂缝进行刻蚀,酸液还继续流动进入储层更深处;注入顶替液,使酸液全部进入水力裂缝;持续关井直到储层温度恢复到相变温度T以上,逆向相变材料变为固态,对水力裂缝的前缘进行支撑;开井,泄压,让注入的前置压裂液、压裂液、酸液、顶替液返排。本方法注入的各液体不含固相颗粒,减少设备磨损;逆向相变材料注入时为液体,在升温固化之后对裂缝前缘进行有效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井酸压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相变材料支撑裂缝前缘的复合酸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石油、天然气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油气勘探开发工业迅猛发展,目前油气开发正在由浅层、低温储层逐渐向油气资源更加丰富的深层、高温储层发展,这给酸压等油气田增产改造手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深层、高温环境下,酸液与储层岩石之间的反应速度加快,酸蚀裂缝长度受限,裂缝前缘难以形成有效导流能力,严重制约了油气藏开发效果。
为了提高酸压有效缝长,研究人员从工艺、材料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工艺方面:申请号为201810039017 .6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的压裂方法,通过交替注入两种不同黏度的压裂液(低粘度液体不携砂,高粘度液体拌纤维携砂),低粘度压裂液在裂缝中冲击带有支撑剂的高粘度纤维压裂液,形成多条低粘液流,并将高粘度纤维压裂液中的支撑剂打散成一系列不连续的砂团而形成一种指进现象,实现支撑剂在裂缝内非均匀铺置。该技术与常规压裂的区别是所形成的裂缝由众多像桥墩一样的支柱支撑,支柱与支柱之间形成畅通的通道,油气通过高导流通道流动,不受支撑剂渗透性影响,改变了裂缝导流能力方式,提高了油气渗流能力;申请号为201611213401.0的文献公开了一种提高裂缝有效支撑缝长的压裂方法,通过油管将水力喷砂器下放至目的层段,将水力喷砂器对准预设的油层位置,以160-220m/s的速度进行喷砂射孔,再以超过4m3/min的排量向地层交替注入滑溜水、携砂液,进行压裂施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裂缝有效长度。
材料方面:申请号为201310153193.X的文献公开了一种缓速低伤害酸液体系,该体系能够在高温环境下有效缓速,提高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增加裂缝远端导流能力;申请号为201510751382.6的文献公开了一种能够实现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深穿透的自生酸体系,该酸液体系在高温碳酸盐岩储层条件下逐渐产生盐酸,减少了注入过程中酸液对管柱的腐蚀,可提高酸液在碳酸盐岩储层的作用距离,从而能够对储层深部进行改造。
现有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酸压裂缝远端导流能力,提高酸液有效作用距离,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注入的携砂液含有固体颗粒支撑剂,对设备磨损较大;携砂液必须满足携砂要求,粘度较高,注入压力较大,注入困难;支撑剂具有一定的尺寸,裂缝前缘缝宽较小,支撑剂难以进入,不能充分铺满裂缝前缘;通过改善酸液性能提高的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有限,在高温油气储层中使用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增加酸压有效作用距离,提高裂缝前缘导流能力,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相变材料支撑裂缝前缘的复合酸压方法,利用逆向相变材料,在地层温度升高过程中,使液态相变材料自动生成固体颗粒,支撑裂缝前缘,达到提高裂缝前缘导流能力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利用相变材料支撑裂缝前缘的复合酸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逆向相变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710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井高能气体压裂增产增注器
- 下一篇:一种井下钻孔放水量预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