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膜法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166249.2 | 申请日: | 2019-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5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 发明(设计)人: | 左剑恶;曾凡付;高银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0;C02F9/14;C02F101/38;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刘翔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厌氧 高浓度有机废水 膜法水处理 回用装置 亚硝酸盐 氨氮 出水 过滤 高效厌氧反应器 投资和运行费用 氮气 厌氧氨氧化 有机物转化 常规工艺 单元处理 混凝沉淀 水中氨氮 污染物质 氧化处理 沼气能源 回收 工艺流程 工艺段 亚硝化 有机物 最大化 富集 排出 水中 转化 微生物 沉淀 沼气 废水 转换 能源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膜法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工艺,包括:DLIC单元,用以将废水中有机物转换为氨氮并回收沼气能源;DSNR单元,用以对所述DLIC单元出水进行亚氧化处理以及亚硝化处理,使水中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DBAR单元,用以对所述DSNR单元处理后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并使水中亚硝酸盐与氨氮反应转化为氮气排出;DAMS单元,用以对所述DBAR单元出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进一步过滤。本发明采用高效厌氧反应器,使绝大多数有机物转化为沼气,达到了能源最大化回收;本发明采用厌氧氨氧化技术和DAMS厌氧膜工艺,大大缩短了常规工艺中厌氧+多级AO+沉淀+混凝沉淀+过滤的工艺流程,极大的缩短了工艺段,因此大大降低了初始投资和运行费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浓度有机废水回用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膜法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高浓度有机废水包括制药工业废水、纺织工业废水、石油化工废水、煤化工废水、制浆造纸工业废水、食品加工废水,以及其他化工废水等行业性废水。这类废水的主要特点为COD高,氨氮高,往往缺乏磷。需要处理的主要污染物质为有机物及氨氮。有机物的去除常采用生物法中的厌氧与好氧技术。其中厌氧处理技术以其运行成本低,可回收沼气能源等优势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领域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常规厌氧工艺出水COD高,难以去除氨氮,后续需要逐级好氧处理,氨氮的去除通常采用AO工艺。因总氮的去除受回流比的限制,并且需要碳源,因此其能耗特别高,对于高含氮废水,通常需要多级AO的串联。同时高浓度有机废水需要出水回用时,常规的厌氧加好氧工艺难以达到回用要求,通常需后处理,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和增加膜处理工艺段等。由此可见,采用常规工艺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至回用要求时,其工艺冗长,设备繁多,运行费用高,季节变化或水质冲击时系统运行不稳定时,造成了运行成本的浪费与水体环境的污染。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723891A公开了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该系统用厌氧MBR-膜分离组合工艺代替了传统的厌氧-好氧MBR-深度处理工艺,该厌氧MBR子系统在现有厌氧处理工艺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废水停留时间、提高厌氧污泥与污水的混合强度和采用高分子滤料减少污泥流失的方法提高该步骤的废水处理能力,其排出的废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因此在后续的深度处理子系统的浓液侧能得到高浓度的可以回收利用的有机物。由此可见,所述处理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所述系统的处理方法步骤繁琐,处理流程长,在运行时易产生资源的浪费,导致所述系统对污水的处理效率降低。
第二,所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仅通过静置的方式对其内部的污水进行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膜法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工艺,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工艺流程繁琐导致的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膜法水处理回用工艺,包括:
DLIC单元,其为一反应器,用以将废水中有机物转换为氨氮并回收沼气能源;
DSNR单元,其为一池体并与所述DLIC单元相连,用以对所述DLIC单元出水进行亚氧化处理以及亚硝化处理,并使水中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
DBAR单元,其为一池体并与所述DSNR单元相连,用以对所述DSNR单元处理后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并使水中亚硝酸盐与氨氮反应转化为氮气排出;
DAMS单元,其为一池体并与所述DBAR单元相连,用以对所述DBAR单元出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进一步过滤。
进一步地,所述DLIC单元内设有厌氧颗粒污泥,且DLIC单元底部采用旋流布水,用以使其内部水体沿轴向与径向旋流上升,并使厌氧颗粒污泥与水体充分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62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