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氮化钒-氮掺杂石墨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164528.5 申请日: 2019-03-05
公开(公告)号: CN111661891B 公开(公告)日: 2022-01-14
发明(设计)人: 宁朋歌;曹宏斌;杨海伦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2F1/26 分类号: C02F1/26;C22B7/00;C22B3/28;C22B34/22;C01B32/05;C01B21/06
代理公司: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代理人: 巩克栋
地址: 10019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氮化 掺杂 石墨 纳米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氮化钒‑氮掺杂石墨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所述方法采用萃取的方法将钒氧酸根溶液中的钒萃取得到萃合物,之后将干燥后的萃合物与氰胺类物质混合煅烧,得到所述氮化钒‑氮掺杂石墨碳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氮化钒‑氮掺杂石墨碳纳米复合材料中碳载体包括石墨碳和无定型碳,其形貌为薄片状,氮化钒的平均粒径为2‑10nm,氮化钒在碳载体上分散均匀,且碳载体与氮化钒纳米颗粒结合紧密;所述复合材料在储能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氮化钒-氮掺杂石墨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氮化钒由于其显著的电化学特殊性、化学稳定性,在储能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材料合成步骤复杂、条件苛刻、产物颗粒团聚是制备工艺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据文献报道,很多氮化物(特别地,包含s-区元素)制备过程对空气和水分非常敏感。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会影响产物中氮化物的含量。为了避免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团聚,文献报道中通常结合静电纺丝技术或者通过水热的方法将含钒物质负载在石墨烯或者碳纳米管上。工艺复杂、制备成本高。迄今为止,在制备氮化钒/碳基纳米复合材料过程中,钒源多为化学纯的钒化合物试剂,原料成本制约了其作为储能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Hong-hui liu等人报道制备氮化钒/氮掺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所利用的钒源为化学纯的偏钒酸胺(参见文献Liu H H,Zhang H L,Xu H B,et al.In situ self-sacrificed template synthesis of vanadium nitride/nitrogen-doped graphenenanocompo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J].Nanoscale,2018,10(11))。Jinghua liu等人报道制备氮化钒/氮掺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所利用的钒源为化学纯的VOSO4(参见文献Liu J,Li F,Liu W,et al.Effect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themicrostructure of vanadium nitride/nitrogen-doped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asanode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J].Inorganic ChemistryFrontiers,2019)。

CN109205590A公开了一种负载于3D碳泡沫骨架上的氮化钒纳米簇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碳化三聚氰胺泡沫,得到3D碳泡沫体;第二步,将第一步中3D碳泡沫体浸入溶液A中,并进行水热反应;溶液A是将浓度为10~30mol/L的偏钒酸铵、1~10mol/L的六次甲基四胺和草酸水溶液以(1~3):(1~4):(1~5)的体积比混合,搅拌充分得到;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将3D碳泡沫体采用水和无水乙醇交替进行冲洗,冷冻干燥,得到中间产物;第三步,将上述所得中间产物进行煅烧,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得到负载于3D碳骨架上的氮化钒纳米簇;此方案采用钒源只能采用化学纯的偏钒酸铵,其制备过程较复杂,成本较高。

CN109280934A公开了一种碳包覆的氮化钒电催化剂,以富碳有机物为碳源,以金属钒盐为钒源,以尿素、碳酸氨、碳酸氢铵等为氮源,通过机械法混合均匀后通过一步煅烧得到碳包覆的VN纳米粒子,此方案制备得到的碳包覆的氮化钒的纯度不足,产物中的碳均为无定型碳,制备成本也较高。

虽然上述方法提供了一些制备氮化钒和氮化钒-碳复合材料的方法,但仍然存在着制备过程需采用化学纯的钒盐,且制备过程复杂,制备成本高,产物中氮化钒的含量低的问题,因此,开发一种低成本的氮化钒-氮掺杂石墨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仍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45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