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羟基丁酸及其衍生物在制备防治结肠炎、结肠癌的产品中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160165.8 | 申请日: | 2019-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5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强;张书杰;李子华;张雨点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31/19 | 分类号: | A61K31/19;A61K31/22;A61P29/00;A61P35/00;A61P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吴爱琴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丁酸 结肠炎 结肠癌 制备 抵抗 辅助性药物 毒副作用 结肠肿瘤 慢性炎症 人体吸收 肠道 肠炎 防治 小鼠 应用 诱导 癌症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3‑羟基丁酸及其衍生物在制备防治结肠炎和结肠癌的产品中的应用。3‑羟基丁酸及其衍生物容易被人体吸收,安全剂量高,没有显著的毒副作用。3‑羟基丁酸可以有效抵抗肠道慢性的炎症,非常合适作为慢性炎症导致的癌症患者作为长期服用的辅助性药物。我们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口服给药100mg/kg/day的3‑羟基丁酸可以有效抵抗DSS诱导的小鼠肠炎的发生,以及显著减少结肠肿瘤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3-羟基丁酸及其衍生物在制备防治结肠炎、结肠癌的产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位居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二位,我国的结肠癌死亡率也处于恶性肿瘤的第五位,严重危害着国民的身体健康。结肠癌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常从最开始的结肠息肉,在环境和基因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恶化,最终发展到恶性癌症,一般需要10-20年的时间。早期的结肠癌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测发现,此时如果及时治疗,有较好的预后,然而一旦发展到中晚期,只能通过手术和化疗合用的治疗方式,患者切除直肠后生活质量低下,同时还得面临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所以发展出副作用小的早期预防和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的炎症在结肠癌的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能在此时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阻断癌症的发展。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表明,在结肠癌的发病过程中,肠道菌也参与其中,异常的肠道菌造成长期的慢性炎症,加速了癌症的转变,同时对于已经病变的组织,某些类群的肠道菌可以显著促进肿瘤的发展,另外也有文献表明,肠道益生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粘蛋白-艾克曼菌)的使用可以显著改善肠道微环境,起到抑制慢性炎症的发生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
结肠癌的早期预防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用于结肠癌预防的药物有阿司匹林,环氧合酶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目的都是抑制慢性炎症,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当然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现有的抗炎药物一般都会造成胃肠运动减弱,消化道出血以及肝肾损伤,同时可能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较大的威胁,因此探索新的无毒副作用的有效药物是结肠癌治疗的当务之急。
3-羟基丁酸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是人体在饥饿和剧烈运动情况下肝脏利用脂肪酸产生的化合物,作为替代葡萄糖的能量来源。近年来随着3-羟基丁酸的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发现其不仅仅可以作为能量分子,还可以发挥重要的信号分子。3-羟基丁酸可以通过激活细胞膜表面的GPR109A受体发挥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J Hepatol.2018 Sep;69(3):687-696.),另外,3-羟基丁酸还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Cell Rep.2018 Oct 16;25(3):677-689.)。此外,3-羟基丁酸也可以改善神经变性疾病、癫痫、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但是3-羟基丁酸防治结肠炎、结肠癌的应用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3-羟基丁酸及其衍生物的新的药物用途。
本发明所提供的3-羟基丁酸及其衍生物的药物新用途为3-羟基丁酸及其衍生物在制备下述产品中的应用:
1)预防和/或治疗结肠炎、肠炎的产品;
2)预防和/或治疗下消化道肿瘤的产品;
3)调整肠道菌群结构的产品。
所述产品具体可为药物或保健品。
所述下消化道肿瘤可为结肠肿瘤、回肠肿瘤、直肠肿瘤;具体可为结肠肿瘤。
所述调整肠道菌群结构的产品为能够稳定肠道有益菌的产品。
所述3-羟基丁酸及其衍生物,其结构式如下述式I或式II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01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