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转式生物质热解炉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59092.0 | 申请日: | 201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69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C10B53/00 | 分类号: | C10B53/00;C10B57/00;B01J2/12 |
代理公司: | 长沙科永臻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7 | 代理人: | 杨琦玲 |
地址: | 417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转式 生物 质热解炉 | ||
本发明涉及热解炉领域,具体为一种内转式生物质热解炉,包括横置的炉体,炉体的两端安装在支座上,炉体的左端连接进料装置,炉体内部同轴横置有内筒,内筒的两端均定轴转动连接在炉体的内壁上,且内筒的右端连接驱动机构,内筒的左端连接进料装置的送料口,内筒的外部套接有刮壁机构,刮壁机构用来刮除粘接在炉体内壁上的生物质同时配合内筒对生物质进行制粒,刮壁机构与内筒的右端之间设置有用来击碎生物质以及振落炉体内壁上粘接的生物质的震壁机构。该种内转式生物质热解炉,通过内筒制粒,并通过震壁机构和刮壁机构避免炉体内壁粘接生物质,提高炉体内壁生热效果,使得炉体内部热量均匀,从而提高生物质热解效率以及热解气和热解油的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解炉领域,具体为一种内转式生物质热解炉。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广义概念:生物质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有代表性的生物质如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狭义概念:生物质主要是指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特点:可再生性。低污染性。生物质资源是地球上第四大资源,其储量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同时也是储量第一的清洁型可再生能源,是最适合的化石能源替代能源之一。
目前,生物质能源的主要利用方式为直接燃烧、厌氧发酵、气化、热解等。其中生物质热解技术是最有效利用生物质能源的途径。生物质热解是指在无氧或者限氧的条件下将生物质升温至550℃左右,使其主要转化为热解油和热解气的过程,而热解炉是生物质热解技术的关键。现有的热解炉中生物质均是送料至炉体内部,堆积成块,一方面造成生物质热解的效率降低,而且生物质受热不均匀,严重影响到生物质热解的质量,热解油和热解气产量低,另一方面其中一些高分子物质在受高温时软化变黏,粘附在炉体内壁,或者裹敷在其他生物质表面造成热解效率低,炉体内壁生热效果变差,达不到某些高燃点生物质的热解温度,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内转式生物质热解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转式生物质热解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转式生物质热解炉,包括横置的炉体,炉体的两端安装在支座上,炉体的左端连接进料装置,炉体内部同轴横置有内筒,内筒的两端均定轴转动连接在炉体的内壁上,且内筒的右端连接驱动机构,内筒的左端连接进料装置的送料口,内筒的外部套接有刮壁机构,刮壁机构用来刮除粘接在炉体内壁上的生物质同时配合内筒对生物质进行制粒,刮壁机构与内筒的右端之间设置有用来击碎生物质以及振落炉体内壁上粘接的生物质的震壁机构。
优选的,内筒为两端开口的直筒,且由前段、中段和末段组成,中段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贯通的制粒孔,且中段内壁的表面对应制粒孔的位置固定有刨帽,且刨帽的开口向右,末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用来漏料的通孔。
优选的,内筒的末段的右端同轴固定有转盘,转盘的外圆面处定轴转动连接在炉体内壁的环板上,转盘的中心处滑动穿插连接麻花杆,麻花杆位于内筒内部的一端固定有推板,且推板与刨帽不接触干涉。
优选的,环板的左端面与炉体的内壁之间固定有凸圈,且凸圈的内环面为锥面结构,炉体的左端部内表面与炉体的内壁之间也固定有凸圈,且两个凸圈的较大开口端相对。
优选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二,电机二的主轴端通过减速装置连接驱动盘,驱动盘的边缘处通过销轴铰接连接连杆一的一端,连杆一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驱动杆的一端,驱动杆滑动穿过炉体的右端中心并且左端固定连接麻花杆位于内筒外部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未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90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