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吸收骨蜡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54736.7 | 申请日: | 2019-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3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栋;唐婷;杨习锋;曾晨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锐澄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4/00 | 分类号: | A61L24/00;A61L24/02;A61L24/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国际***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体材料 共聚物 乳化剂 丙交酯 可吸收 乙交酯 骨蜡 乳酸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水溶性纤维素 重量百分比 羟基磷灰石 聚己内酯 聚醚二醇 聚醚三醇 聚乙醇酸 聚乙二醇 聚乙烯醇 磷酸三钙 止血因子 己内酯 聚乳酸 配比为 已内酯 制备 | ||
本发明一种可吸收骨蜡的技术方案包括:基体材料、辅料和乳化剂和止血因子;所述基体材料为聚‑DL‑乳酸、聚‑L‑乳酸、聚乙醇酸,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醚二醇、聚醚三醇、聚乳酸、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已内酯丙交酯共聚物、己内酯‑乙交酯共聚物中的任两种或多种的混合;所述辅料为β‑磷酸三钙和羟基磷灰石中的任一种或两种的混合;所述乳化剂为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和水溶性纤维素中的任一种或两种的混合;按重量百分比wt%计,基体材料与辅料的配比为,所述基体材料20~90%、所述辅料10~80%,所述乳化剂为所述基体材料和所述辅料总质量的1%~2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用骨蜡,具体涉及一种可吸收骨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临床上,松质骨结构松散、血运丰富,创面出血多为渗血。松质骨创面出血不止或难以彻底止血,是因为骨创面组织结构松散,血运丰富形成密布的血窦,组织中血管收缩性差,血小板聚集,血凝块难以粘附于骨创面。骨创面出血难以靠血管收缩自行止血,术中亦难以靠电凝、钳夹、止血纱布、明胶海绵填塞等常规方法止血,临床常用骨蜡进行松质骨创面止血。
骨蜡的作用原理是用物理方法堵住骨髓部毛细血管渗血,可用于各种急救病人骨渗血时止血。目前临床常用的骨蜡正是通过封闭骨间的出血通路,控制骨损伤出血这一机械填塞的原理进行止血,其止血作用快速、有效。
国内应用的常用骨蜡多不可降解,主要成分为蜂蜡、凡士林等,具有良好的软化性能,用手搓揉变软后能塑型,无毒,生物相容性差且难以被机体所降解、吸收,应用后将作为异物长期存留体内。目前上述骨蜡存在许多临床问题:一是骨蜡作为异物植入降低了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使得术后感染发生的风险增加;二是阻碍骨创面的修复,形成异物肉芽肿引起的局部疼痛、渗液等症状;三是蜂蜡和骨的粘合效果不佳,不易黏附在骨表面,手术过程中易滑脱。
国内外学者目前已经从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生物制剂等方面进行了骨蜡替代产品的研究工作,如胶原纤维,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聚乳酸和多聚糖等,尝试用可吸收骨蜡取代不可降解骨蜡。
如德国3229540.5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吸收骨蜡的制备方法,该骨蜡的成分是由羟基羧酸组成的低分子量聚酯,分子量为200~1500道尔顿的。按照该专利,要加入单官能团和/或者双官能团的羟基,或者羧酸,或者酸酐,或者胺类化合物用作分子量控制剂。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定弹性,延展性较差,另外还残留部分未反应的单体,从而对人体组织刺激较大。
德国3716302.7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制备可吸收骨蜡的方法,其采用三官能度的羟基,如丙三醇作为分子量控制剂,显著改善了德国专利P3229540.5的缺陷,但是还是存在一定弹性和延展性不好的缺点。
如美国5143730号专利公布了一种制备可吸收骨蜡的方法,该方法在低分子量的聚乙醇酸或者低分子量地聚乳酸中加入等摩尔量的碳酸钙,高温反应得到聚乙醇酸钙或者聚乳酸钙,再加入一定量的羟基磷灰石。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骨蜡显著改善了德国3229540.5号和3716302.7号专利的缺点,但是其降解周期很长,且制备工艺复杂。
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表明,虽然这些物质生物相容性较好、具有可降解性,但大多数为粉状、胶状,与创面黏合性较差,术中不易操作,易被血流冲走。此外,此类高分子替代物质还存在原料昂贵、物理性状不易改性、材料安全性等尚未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目前尚未能将其转变为适宜于骨创面止血的理想材料,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吸收骨蜡,使用可降解材料制备骨蜡,植入一段时间后可被机体代谢或吸收,不会长期遗留体内,降低异物感染概率;且与骨创面有良好的粘附性,能够起到即时止血与持续止血的效果。
本发明一种可吸收骨蜡的技术方案包括:
基体材料、辅料和乳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锐澄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锐澄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47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