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致密砂岩储层气层与气水同层的识别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152004.4 | 申请日: | 2019-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5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 发明(设计)人: | 魏修平;李浩;张广权;陈舒薇;贾超;王丹丹;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6F17/10 | 分类号: | G06F17/10;G06T11/20;E21B4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何娇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致密 砂岩 气层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致密砂岩储层气层与气水同层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研究区内对不同流体性质敏感的测井曲线集合;步骤2:根据测井曲线集合,构建气强化因子和水强化因子;步骤3:根据步骤2,分别确定X轴和Y轴计算公式;步骤4:根据步骤3,绘制流体识别图版;步骤5:根据流体识别图版,识别流体性质。本发明通过确定流体响应敏感曲线,构建气强化因子和水强化因子,最后合成了流体识别图版的两个坐标轴计算公式,完成流体识别图版的研制。该方法不但突出了气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也突出了气水同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从而实现从含气水层和水层中识别出气层和气水同层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致密砂岩储层气层与气水同层的流体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致密砂岩气藏分布广泛,造山带前陆盆地、断陷盆地和相对稳定地台均有分布,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国内的致密砂岩气藏在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断陷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均有发育。据统计,致密砂岩气可采资源量十分可观,但是目前的产能规模仍然很小。测井流体识别作为致密砂岩气藏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准确度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类储层物性条件不好,低孔低渗。目前国内学者给出国内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标准为有效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10-3μm2,绝对渗透率小于或等于1×10-3μm2,孔隙度小于或等于10%。这种条件下,骨架信息在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中占比大,而流体信息占比小,信号微弱,给流体识别带来困难。二是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含量高。复杂的孔隙结构的影响一方面会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特征变化快,相同河道同一砂岩流体性质延续性差,另一方面束缚水含量高又会导致已经微弱的流体信号中还包含了不可动流体的部分,流体识别更加困难。三是有相当部分的储层含气丰度低,部分气层有低饱和度特征。储层含气丰度低意味着气藏在成藏时,原孔隙中的水没有完全被气驱替,测试多出现气水同出的现象。而低饱和度气层可能因为气层测井响应不明显,中子挖掘效应缺失导致难以识别。
储层流体识别技术均着眼于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等测井曲线对流体性质的响应不同来区分油气、水层(雍世和和张超谟,2007)。对于低孔低渗储层,油气、水层在下列测井方法上的响应受到地层岩性、孔隙结构以及侵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特征不够明显.因此,常规测井流体识别技术对该类储集层的应用效果会变差(赵军龙等,2009)。目前,不同的测井流体识别方法可以总结归纳为4类,分别是电法为主、声波为主、核测井为主和核磁共振。
电法为主的测井识别流体方法主要根据储集层泥浆侵入特性和基于Archie公式的饱和度方程。主要包括径向电阻率法(丁次乾,2008)、标准水层法、试地层水电阻率法(苟红光等,2006)。径向电阻率法和标准水层法的优点是原理简单,易于判别,但受泥浆侵入影响较大;视地层水电阻率法的优点是可快速定性识别,消除了地层孔隙结构和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但局限性在于该方法是建立在均值、中高孔渗模型下的的理论研究,假设条件比较简单。具体识别方法如利用双侧向与双感应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同机理,识别低阻油层(崔亚东等)。
声波为主的测井识别流体方法主要是依据气、水声学性质差异。主要包括纵横波速比、泊松比、能量强弱对比等。优点是气层响应特征较为明显。具体识别方法如利用偶极声波测井资料中的纵横波时差曲线和常规的DEN、GR曲线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地层的各种岩石力学参数,尤其是泊松比、体积压缩系数与流体体积压缩系数等,并采用交会图法或曲线重叠法可以直观有效地识别气层(弓浩浩,2015)。
核测井为主的测井识别流体方法主要是依据伽马、中子与地层的相互作用。主要方法是“挖掘”效应(谭廷栋,1987)和中子伽马值对比(宋延杰等,2002)。该类方法能够综合地划分油气水层,但受物性和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大。具体识别方法如针对低阻气层,不再选择对气水差异判别效果差的深侧向电阻率,而是选择中子与声波时差重叠的方式进行识别(徐炳高,20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20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