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河港口船舶废气排放测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51122.3 | 申请日: | 2019-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5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周春辉;潘登平;黄弘逊;孙业峰;周玲;黄亮;文元桥;肖长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6F16/29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丹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河港口 测度 船舶 废气排放 反演 环境数据 水位观测 流场 船舶航行 船速 气象观测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 电子航道图 后台数据库 船舶主机 工作负荷 观测系统 活动水平 实测数据 作用体现 场数据 原有的 排放 水文 采集 修正 河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河港口船舶废气排放测度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水流观测系统、水位观测系统、气象观测系统、AIS数据系统及后台数据库组成数据采集系统,对内河港口船舶活动水平数据和内河港口环境数据进行采集;步骤二、根据内河港口环境数据进行基于电子航道图的流场数据反演,并通过水文实测数据对生成的模型进行率定;步骤三、在进行反演估计船舶主机工作负荷后,进行内河港口船舶废气排放测度。本发明加入流场和水位观测系统,使得到的数据更多、更准确;能够考虑到内河流场对船舶航行的影响,主要作用体现在船舶排放计算中对船速的修正;在原有的船舶排放测度的计算方法中加入流场数据反演,使得到的结果更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河港口船舶废气排放测度方法。
背景技术
船舶运输在为世界经济贸易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船舶废气排放,从而减小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当前航运业面临的一大问题。随着长江干线港口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建设“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要求,船舶排放控制将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针对船舶排放这一问题,我国已经加快了相关控制措施的出台。2015年12月,我国正式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区域作为船舶排放控制区。2018年12月,交通运输部进一步强化排放要求,将排放控制区范围扩大为沿海和内河两部分,内河控制区包括长江干线和西江干线;通过控制船舶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从而改善国内沿海、沿江区域尤其是港口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
为实现对船舶排放控制的精细化管理,评估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需从源头上识别各种废气的排放源,更加准确地估算船舶废气排放量。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域环境和船舶特点,建立一套可靠性和精度均较高的船舶废气排放清单,是定量评估区域船舶废气排放及其影响的基础。但目前的船舶废气排放测度基本是以AIS信息为基础的静态信息进行测度的,测度的准确定不足,其结果易受水文以及气象条件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内河港口船舶废气排放测度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河港口船舶废气排放测度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内河港口中的水流观测系统、水位观测系统、气象观测系统、AIS数据系统及后台数据库组成数据采集系统,对船舶活动水平数据和内河港口环境数据进行采集;
步骤二、根据内河港口环境数据进行基于电子航道图的流场数据反演:从电子航道图中导出水深点以及水流岸线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生成边界文件和地形文件,用生成的边界文件和地形文件进行流场数值模拟模型的构建,并通过水文实测数据对生成的模型进行率定;
步骤三、基于内河港口船舶活动水平数据,估计船舶主机工作负荷,再根据内河港口流场反演结果,结合AIS信息中的航速信息,计算后得到准确的船速,从而进行内河港口船舶废气排放测度。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步骤一中采集船舶活动水平数据的方法具体为:
船舶活动水平数据包括:船舶引擎功率、主辅机负荷因子、船舶航速、船舶工况;首先获取AIS文本数据,并对AIS文本数据进行解码得到静态信息,静态信息包括船名、MMSI编号、IMO编号、船长、船宽、种类、吃水信息;利用船名、IMO编号信息,从船舶资料数据库中获取船舶主机、辅机、锅炉功率以及最大服务航速信息;接下来通过解码AIS文本数据解码得到船舶动态信息,包括MMSI编号,时间,GPS船位、航速、航行状态信息;通过水流观测系统、水位观测系统、气象观测系统的信息补充系统中缺少的环境动态信息。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步骤二中进行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11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温度-应变集成传感器阵列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温压探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