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麦芽糊精生产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150854.0 | 申请日: | 2019-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0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兆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兆光色谱分离技术有限公司;兆光生物工程(邹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P19/14 | 分类号: | C12P19/14;C12P19/04;C08B30/18;C08B30/16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于晓晓 |
| 地址: | 256200 山东省滨州***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麦芽糊精 生产工艺 液化工序 淀粉 糖化 离子交换工序 麦芽糊精产品 喷雾干燥 质量稳定 脱色 次加酶 除渣 三段 喷射 生产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麦芽糊精生产工艺,以淀粉为原料,经液化工序、糖化工序、除渣脱色工序、离子交换工序、蒸发浓缩工序和喷雾干燥工序,获得低DE值麦芽糊精,该麦芽糊精产品的DE值为6‑8,其中,液化工序采用三次喷射、两次加酶、三段维持的处理过程对淀粉进行处理。该麦芽糊精生产工艺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强的优点,使用该麦芽糊精生产工艺生产的低DE值(DE值为6‑8)麦芽糊精,具有产品质量稳定、外观均匀且无糊精回生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麦芽糊精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麦芽糊精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麦芽糊精是一种不含游离淀粉的淀粉衍生物,DE值范围为5-20,其制备过程为:以优质淀粉为原料,经淀粉酶水解后、精制、浓缩、喷雾干燥而成粉末状产品,英文简称为MD。麦芽糊精由于其本身具有粘性大、增稠性强、溶解性好、速溶性佳、载体性好、发酵小、吸潮性低、无异味、甜度低、人体易于消化吸收、低热、低脂肪等特点,因此成为食品工业中最理想的基础原料之一,并在造纸工业、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工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轻工行业中,按照麦芽糊精的DE值,进行了划分,即DE值≤10,≤15和≤20,麦芽糊精的DE值是由其含有的葡萄糖的量决定的,因此,随着DE值的升高,麦芽糊精的水解程度也逐渐增大;为适应不同的食品添加要求,DE值的区别逐渐被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然而对于低DE值麦芽糊精的生产,现有工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装备和工艺落后,造成质量不稳定,批次之间溶解度差别大;产品质量通过真空吸滤检测时,外观有黑点、黄点等现象,且溶解度达不到质量要求;另外,产品里经常产生丝状异物,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麦芽糊精生产工艺,具体为一种包括液化工序、糖化工序、除渣脱色工序、离子交换工序、蒸发浓缩工序和喷雾干燥工序的麦芽糊精生产工艺。该麦芽糊精生产工艺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强的优点,使用该麦芽糊精生产工艺生产的低DE值(DE值为6-8)麦芽糊精,具有产品质量稳定、外观均匀且无糊精回生的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麦芽糊精生产工艺,以淀粉为原料,经液化工序、糖化工序、除渣脱色工序、离子交换工序、蒸发浓缩工序和喷雾干燥工序,获得低DE值麦芽糊精,该麦芽糊精产品的DE值为6-8,
其中,液化工序采用三次喷射、两次加酶、三段维持的处理过程对淀粉进行处理。
在上述新型麦芽糊精生产工艺中,所述的液化工序的具体步骤如下:
(1)淀粉调浆、加酶:将淀粉和水按照重量比为30-40:80混合,混匀后调节pH为4.8-5.4,获得溶液Ⅰ,备用;取α-淀粉酶,α-淀粉酶与淀粉的体积重量比为0.5-0.7L/t,获得酶液Ⅰ,备用;
(2)一次喷射、液化:向溶液Ⅰ中加入75%的酶液Ⅰ,获得浆料Ⅰ,将浆料Ⅰ在107-115℃条件下喷射,然后降温,保持在85-88℃条件下液化,维持时间为20-40min,获得液化浆液Ⅰ;
二次喷射、液化:向液化浆液Ⅰ中加入剩余的25%的酶液Ⅰ,获得浆料Ⅱ,将浆料Ⅱ在120-125℃条件下喷射,然后降温,保持在85-90℃条件下液化,维持时间为20-25min,获得液化浆液Ⅱ;
三次喷射、液化:将液化浆液Ⅱ在140-150℃条件下喷射,然后降温,保持在90-95℃条件下液化,维持时间为10-15min,获得液化浆液Ⅲ;
(3)灭酶:液化浆液Ⅲ出料时,将喷射器升温至170℃,灭酶,获得液化浆液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兆光色谱分离技术有限公司;兆光生物工程(邹平)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兆光色谱分离技术有限公司;兆光生物工程(邹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08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