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用智能电子标签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150270.3 | 申请日: | 2019-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3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亮;陈妮;郭月龙;何宁;江一帆;黄志平;郝碧君;仵洋;李振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K19/07 | 分类号: | G06K19/07;G06K19/077;G06K17/00 |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徐晓鹭 |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模块 物联网 信号采集模块 存储物品 电子标签 控制模块 通用智能 物品流通 相关信息 信号传输模块 智能电子标签 采集模块 处理信号 电源模块 管理技术 室内定位 物品运动 运动轨迹 智能手机 状态信号 续航 单片机 上位机 体积小 室外 采集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用智能电子标签,属于物品流通管理技术领域,包括5个模块,分别为信号采集模块、定位模块、控制模块、信号传输模块和电源模块。信号采集模块用来采集物品运动状态信号;定位模块可以同时实现室外和室内定位;控制模块的核心为单片机,负责处理信号采集模块和定位模块传来的信号,并存储物品的相关信息。该智能电子标签可以同时获得物品的位置、运动轨迹和状态信息,可以存储物品的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无线与智能手机、PC等上位机连接,实现物联网的功能,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续航时间长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物品流通管理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品流通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用智能电子标签。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目前RFID电子标签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领域,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整个RFID电子标签系统由标签、天线和阅读器组成,目前多应用于商业零售、交通管理、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方面。但RFID电子标签只能存储固定的物品信息,无法对物品的位置、运动轨迹及状态信息进行监测,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未来“万物互联”的需求,其缺点成为阻碍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一个因素。
鉴于目前物联网领域RFID电子标签功能单一的缺点,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通用智能电子标签克服这一缺点,有效地对物品位置、运动轨迹和状态信息进行监测,更好地实现物品流通管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物联网领域RFID电子标签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用智能电子标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用于物联网的通用智能电子标签,包括5个模块,分别为信号采集模块、定位模块、控制模块、信号传输模块和电源模块;
所述信号采集模块以一个9轴姿态传感芯片为核心,通过集成串行总线I2C接口与控制模块单片机连接,负责采集物品流通过程中3轴加速度信号、3轴角速度信号和3轴磁力信号;
所述定位模块包括GPS定位芯片和超宽带定位芯片,其中GPS定位芯片通过通用异步收发协议UART接口与单片机连接,负责在室外确定物品的经纬度和高度信息;超宽带定位芯片通过串行外设接口SPI与单片机连接,负责在室内确定物品的位置信息;
所述信号传输模块以一个无线传输芯片为核心,通过串行外设接口SPI与单片机连接,负责将物品的位置、运动轨迹、状态和相关信息通过无线发送至上位机;
所述控制模块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各种接口与标签的其他模块连接,负责处理信号采集模块、定位模块传来的信号,并存储物品的相关信息,控制无线传输模块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充电芯片和稳压芯片,通过相应接口连接的顺序依次为太阳能电池板、充电芯片、锂电池、稳压芯片,负责将稳定可靠的电源提供给标签的其他模块,保证标签的长时间正常工作。
所述信号采集模块通过一个9轴姿态传感芯片采集物品流通过程中3轴加速度信号、3轴角速度信号和3轴磁力信号,并将这些信号通过I2C接口传输至单片机,通过在单片机上运行AHRS姿态解算算法和状态识别算法获得物品目前所处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502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静脉特征的二维码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学生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