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比表面积多孔氮化碳的制备方法及利用其荧光检测TNP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147493.4 申请日: 2019-02-27
公开(公告)号: CN109884010A 公开(公告)日: 2019-06-14
发明(设计)人: 井立强;曲滨鸿;曲阳;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 黑龙江大学
主分类号: G01N21/64 分类号: G01N21/64;B01J20/02;B01J20/28
代理公司: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代理人: 岳泉清
地址: 150080 黑龙*** 国省代码: 黑龙江;2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制备 氮化碳 荧光检测 检测 三聚氰胺溶液 氮化碳材料 氮化碳纳米 检测灵敏度 标准曲线 标准溶液 回流反应 混合加热 检测技术 三聚氰酸 荧光特性 传统的 检测液 检出限 荧光 配置 煅烧 配制 水体 绘制
【说明书】:

一种高比表面积多孔氮化碳的制备方法及利用其荧光检测TNP的方法,它涉及多孔氮化碳材料制备及在TNP检测的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特性多孔氮化碳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和对TNP检测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传统的氮化碳荧光探针对TNP的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制备方法:一、配置三聚氰胺溶液;二、配置三聚氰酸溶液;三、混合加热反应;四、煅烧;五、回流反应得到高比表面积多孔氮化碳。荧光检测TNP的方法:一、制备氮化碳检测液;二、配制待荧光检测TNP标准溶液;三、检测;四、绘制标准曲线;五、TNP检测。优点:比表面积为>150cm2/g;TNP检出限为0.04nmol/L。本发明主要用于水体中TNP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孔氮化碳材料制备及在TNP检测的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特性多孔氮化碳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和对TNP检测技术。

背景技术

三硝基苯酚(又称苦味酸,缩写TNP)是一种常见的硝基芳香烃类爆炸物,由于其具有强大的爆炸威力、强的吸电子基团及较好的染色能力,广泛的应用于军事、火药、染料、医学检测、制药和农业杀菌领域。正是由于TNP的广泛应用,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泄露到环境中,并且很难被生物降解,引起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不断积累。TNP不仅由于其爆炸威力威胁着国家和公众的安全,而且由于其高毒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环境污染物,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即使在很低浓度条件下这种危害仍然存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中规定了TNP的浓度限值为0.5mg L-1(2.2μmol/L)。因此发展一种低检出限,高灵敏度,快速简便的方法检测TNP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对TNP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等。然而气相色谱需要对TNP衍生化形成氯化苦味酸,且要求配备电子捕获检测器,操作较复杂;液相色谱虽然操作简单,但检出限较高,不适用于低浓度TNP的检测;电化学方法的选择性一般,很难区分其它硝基芳香烃类化合物。这些方法的缺点都限制了对检测TNP的应用。与这些传统方法相比,新型的荧光检测方法具有低成本、操作简单、快速响应的优势,使其广泛的应用于TNP的检测。目前已经设计、合成出多种荧光检测探针。例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探针{Mingcong Rong,Liping Lin,et al..A Label-Free Fluorescence SensingApproach for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2,4,6-Trinitrophenol(TNP)inAqueous Solution Using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Nanosheets[J]AnalyticalChemistry,2015,87,1288-1296},采用尿素作为原料,通过一次高温煅烧、硝酸液相24h剥离的方法合成了具有荧光发光特性的片层纳米结构,配制成悬浊液,随着加入的TNP浓度增加,荧光强度相应下降,可以实现定量检测水中的TNP;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8.2nmol/L,检出上线为10μmol/L。Zn(II)/Cd(II)混合配位聚合物{Bhavesh Parmar,YadagiriRachuri,et al.Mechanochemical and Conventional Synthesis of Zn(II)/Cd(II)Luminescent Coordination Polymers:Dual Sensing Probe forSelectiveDetection of Chromate Anions and TNP in Aqueous Phase[J].AnalyticalChemistry,2017,56,2627-2638}具有荧光特性,首先可以被水相中的六价铬离子猝灭,加入TNP后,荧光强度可以逐渐恢复,对TNP进行选择性检测;一种孔壁型多功能Cd-MOF金属有机结构荧光探针{S.Senthilkumar,Ranadip Goswami,et al.Pore Wall-FunctionalizedLuminescent Cd(II)Framework forSelective CO2Adsorption,Highly Specific 2,4,6-TrinitrophenolDetection,and Colorimetric Sensing of Cu2+Ions[J].ACS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2018,6,10295-10306}同样利用荧光猝灭性质可以在DMF溶液中荧光检测TNP。众多方法中氮化碳荧光检测方法由于材料合成方便,原料清洁,不含重金属,检出限优异等成为一种环境友好型荧光检测探针。目前氮化碳荧光探针采用尿素法合成二维纳米片层结构,比表面积较低(70cm3/g~100cm3/g),检测时TNP首先吸附在氮化碳的第一层表面,然而氮化碳表面活性吸附点位较少,因此TNP在氮化碳第一层表面迅速达到吸附饱和,继续吸附则以多分子层物理吸附为主,此时氮化碳荧光主要通过内滤效应发生猝灭(氮化碳的激发光谱被TNP吸收,导致荧光猝灭),内滤效应不受吸附模式的影响。在检测痕量TNP时,氮化碳对TNP主要通过氢键单分子层吸附为主,氢键单分子层吸附更有利于电子的传输,使氮化碳光致激发产生的电子向TNP转移,引起荧光猝灭,即光致电子转移效应。因此痕量荧光检测TNP时,通过内滤效应和光致电子转移双重效应,达到对TNP更灵敏的检测目的,光致电子转移效应需要在单分子层吸附条件下产生,很遗憾的是光致电子转移效应在目前的报道中被忽略了。传统的氮化碳荧光探针由于其吸附性能的限制,主要以多分子层吸附条件下的内滤效应引起荧光猝灭,无法发挥单分子层吸附条件下的光致电子转移效应引起的荧光猝灭,导致其对TNP的检测灵敏度仍不够理想。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大学,未经黑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474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