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毒蛾危害检测的特征光谱指数及检测系统及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139384.8 申请日: 2019-02-25
公开(公告)号: CN109738368A 公开(公告)日: 2019-05-10
发明(设计)人: 吴志毅;李凯兵;陈鹏程;任琰;袁淑珍;田红伟;方文渊;程帆;吴颖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主分类号: G01N21/17 分类号: G01N21/17;G01N21/3563;G01N21/359;G01N21/31
代理公司: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代理人: 包晓静
地址: 310000 ***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特征光谱 检测 构建模块 检测系统 判断模块 数据模型 光谱数据采集 检测技术领域 数据传输模块 数据存储模块 数据显示模块 中央控制模块 报警模块 促进作用 社会生产 物力资源 遥感卫星 指数检测 准确检测 准确率 虫害 病虫害 简易 节约 评估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属于毒蛾危害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毒蛾危害检测的特征光谱指数及检测系统及方法,所述毒蛾危害检测的特征光谱指数检测系统包括:光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中央控制模块、危害数据模型构建模块、危害判断模块、报警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显示模块。本发明通过危害数据模型构建模块能够实现毒蛾危害等级划分的危害检测模型,为毒蛾危害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危害判断模块判断效率高、准确率高、能够满足对该虫害的快速、简易、准确的识别,通过能够直接获得的遥感卫星数据直接大规模地进行病虫害的评估,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毒蛾危害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毒蛾危害检测的特征光谱指数及检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毒蛾别名桑斑褐毒蛾、纹白毒蛾、桑毒蛾、黄尾毒蛾、桑毛虫,寄主常以桑、苹果、梨、桃、山楂、杏、李、枣、柿、栗、海棠、樱桃、柳等。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昆虫,发生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在华北地区主要危害月季、玫瑰、蔷薇、苹果、西府海棠等花灌木。成虫无单眼,喙通常消失;胸、腹部被长鳞毛;雌虫有浓密的特化鳞片束,用于覆盖卵块;腹部的反鼓膜巾位于气门前;后翅基室较大,达翅中室中央,M1与Rs在中室外有短距离共柄。幼虫被浓密长毛,并经常成毛丛或毛刷,有时具螫毛,第6和7腹节背面经常有两个毒腺。幼虫取食叶片,大多危害树木。本科已知2700种以上,其中中国已知360多种。常见的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为世界性森林和行道树食叶害虫,模毒蛾L.monacha(L.)能把树冠叶片完全吃光,造成森林死亡。农林牧业的重要害虫。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约360种。成虫(蛾)中型至大型。体粗壮多毛。因幼虫具毒毛而得名。幼虫第6、7腹节或仅第7腹节有翻缩腺,是本科幼虫的重要鉴别特征。幼龄幼虫有群集和吐丝下垂的习性。蛹为被蛹,体被毛束,体表光滑或有小孔、小瘤,有臀棘。老熟幼虫在地表枯枝落叶中或树皮缝隙中以丝或以丝、叶片和幼虫体毛缠绕成茧,在茧中化蛹。卵多成堆地产在树皮、树枝、树叶背面,林中地被物或雌蛾茧上。卵堆上常覆盖雌蛾的分泌物或雌蛾腹部末端的毛。成虫雌体长18~20mm,雄体长14~16mm,翅展30~40mm。触角干白色,栉齿棕黄色;下唇须白色,外侧黑褐色;头、胸卵直径0.6~0.7mm,圆锥形,中央凹陷,桔黄色或淡黄色。然而,现有毒蛾危害检测监测方法时间长、经济成本高,且所得数据滞后性较大,采集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宏观动态监测;同时,对毒蛾危害判断效率低,判断数据误差大。现有技术中不能高效、准确获取植物叶片光谱数据,不能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及危害判断提供保障;现有技术中对异常数据集不能进行降维处理,不能根据判断结果进行及时警报通知,降低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报警的效率。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现有毒蛾危害检测监测方法时间长、经济成本高,且所得数据滞后性较大,采集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宏观动态监测;同时,对毒蛾危害判断效率低,判断数据误差大。

现有技术中不能高效、准确获取植物叶片光谱数据,不能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及危害判断提供保障;现有技术中对异常数据集不能进行降维处理,不能根据判断结果进行及时警报通知,降低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报警的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毒蛾危害检测的特征光谱指数及检测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毒蛾危害检测的特征光谱指数检测方法,所述毒蛾危害检测的特征光谱指数检测方法包括:

第一步,利用光谱设备采用最佳一致逼近方法测定多组无危害及受毒蛾危害的植物叶片光谱数据;通过数据线传输采集的光谱数据;

第二步,利用数据处理程序构建植物受毒蛾危害数学模型;

第三步,利用判断程序判断植物是否受毒蛾危害;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93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