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神经氨酸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32856.7 | 申请日: | 2019-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93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汪道文;倪黎;李陈泽;郑乐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A61K31/215;A61P9/04 |
代理公司: | 武汉经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4 | 代理人: | 彭成 |
地址: |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神经 氨酸 抑制剂 慢性 心力衰竭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神经氨酸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属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领域,本发明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神经氨酸,并证实了神经氨酸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起诊断、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危险分层的作用,以及其作为药物靶标在预防、缓解和/或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因此通过试剂盒检测神经氨酸水平,可用来预测和协助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或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并通过药物控制神经氨酸水平,以对疾病进行更强化的诊断和后续治疗,获得有利的病程,在临床上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神经氨酸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具体涉及神经氨酸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属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心力衰竭是不同的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其预后不良,死亡率高,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医疗负担增加的最主要病因之一。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以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为主,辅以利尿剂、强心苷、扩管剂等药物治疗,但绝大部分患者仍然无法控制病情发展而走向终末期心力衰竭。因此,亟待充分研究和认识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标和采用更加有效的措施改善或延缓心衰的进展,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住院率;另一方面,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并未完全阐明,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危险因素和采用更加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
神经氨酸是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主要唾液酸,唾液酸粘附在聚糖链末端稳定细胞表面受体糖蛋白结构,维持细胞完整。神经氨酸酶具有糖苷外切酶活性,可以裂解细胞表面唾液酸和邻近乳糖之间的α-糖苷键,它在流感病毒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于流感病毒感染细胞起着识别受体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病毒进入受体细胞,这个过程对于病毒感染和传播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神经氨酸酶是抗流感药物研发的重要靶标。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磷酸奥司他韦在流感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血浆中的神经氨酸是一个和C反应蛋白相当的炎症标志物和炎症预测因子,血浆神经氨酸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在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中也显著升高。此外,研究人员发现神经氨酸在血浆中的水平与冠心病事件呈显著正相关,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可有效抑制真核生物体内神经氨酸酶的活性,减少心肌细胞缺血损伤,提示抗流感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新用途。但没有研究揭示神经氨酸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且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本发明中,申请人在大样本临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对N-乙酰神经氨酸与心衰风险及预后进行研究,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了流行病学随访研究,确定了神经氨酸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为预防、缓解和/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循证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针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困难,风险评估不足的问题,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神经氨酸,并证实了神经氨酸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起诊断、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危险分层的作用,以及其作为药物靶标在预防、缓解和/或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因此通过试剂盒检测神经氨酸水平,可用来预测和协助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或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并通过药物控制神经氨酸水平,以对疾病进行更强化的诊断和后续治疗,获得有利的病程,在临床上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目的一,提供一种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诊断、危险分层和/或评估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神经氨酸。
本发明目的二,提供一种生物标志物在诊断、危险分层和/或评估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中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三,提供一种以前述生物标志物为新的治疗靶标,通过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的高神经氨酸水平,从而达到在预防、缓解和/或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28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