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可快速高效降解亚硝酸盐、抑菌的植物乳杆菌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32009.0 | 申请日: | 2019-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33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珺;赵利花;李鹤;武帅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2;A62D3/02;A62D101/45;C12R1/25 |
代理公司: | 陕西增瑞律师事务所 61219 | 代理人: | 张瑞琪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可 快速 高效 降解 亚硝酸盐 植物 杆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可快速高效降解亚硝酸盐、抑菌的植物乳杆菌,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16937。具有快速、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可快速高效降解亚硝酸盐、抑菌的植物乳杆菌。
背景技术
亚硝酸钠(NaNO2)属于一种无机盐,其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有机溶剂。亚硝酸钠有淡淡的咸味,经常被不法商人用来制作假盐。亚硝酸钠是浅黄色固体粉末,易吸水受潮,使用前需干燥。但是亚硝酸钠是有毒物质,我们人类一次性摄入0.4g左右就会中毒身亡。由于亚硝酸钠会转化成亚硝铵,后者对于人类来说属于致癌类物质。但是在工业方面,亚硝酸盐就比较受欢迎了,其可以作为防腐剂,漂白粉等,所以其属于工业用盐。
在我们市场以及居民在酸菜的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亚硝酸盐,但是一周以后亚硝酸盐的含量会显著降低,这可能与酸菜中生活的微生物乳酸菌有关,这为我们寻找降解亚硝酸盐的微生乳酸菌物提供了一种来源。
同时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高效的筛选可以降解亚硝酸盐的乳酸菌也十分必要。目前采用的方法如下:原子吸收光谱法虽然可以方便快速的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但是使用的仪器设备比较昂贵,其复杂性也限制了不能现场检测。色谱法也涉及到大型、复杂的仪器使用,消耗成本较高,不利于大批量样品的筛选,容易造成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株可快速高效降解亚硝酸盐、抑菌的植物乳杆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株可快速高效降解亚硝酸盐、抑菌的植物乳杆菌,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邮政编码:10010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6937,分类命名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植物乳杆菌在降解亚硝酸盐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公开了植物乳杆菌的高通量筛选方法,该筛选方法如下:步骤一、将从浆水菜中分离纯化的80株不同种类的乳酸菌在多孔板中进行扩大培养,离心得乳酸菌上清;
步骤二、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三种病原菌分别以10%的接种量接种到LB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获得三种病原菌的菌液;分别取20ul三种菌液,对应分别加入含有170ul新鲜LB培养基的三个多孔板中待用;
步骤三、在步骤二中的所述三个多孔板中分别加入10ul步骤一种所述的乳酸菌上清进行培养,然后检测菌液吸光值OD600;将测得的吸光值分别与空白值相比对,得对应的抑菌率;得出抑菌率最高的植物乳酸菌,即完成了植物乳杆菌的高通量筛选。
本发明中的植物乳杆菌能够快速高效降解亚硝酸盐,且具有抑菌的作用。该植物乳杆菌具有快速、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优势,且适用于高浓度的亚硝酸盐的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测定亚硝酸盐浓度的标准曲线;
图2为该菌株在含有不同亚硝酸盐浓度的培养基培养24h后的亚硝酸盐残余量;
图3为该菌株在对不同浓度亚硝酸盐的去除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株可快速高效降解亚硝酸盐、抑菌的植物乳杆菌,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6937,分类命名为植物乳杆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2018年12月13日收到该乳杆菌,并登记入册。保存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的植物乳杆菌在降解亚硝酸盐中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20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罗伊氏乳杆菌及其用途
- 下一篇:鲤链霉菌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