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内自动接收包裹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31309.7 | 申请日: | 2019-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672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赵付舟;钱怡凯;吴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6F11/04 | 分类号: | B66F11/04;B66F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俊范 |
地址: | 21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自动 接收 包裹 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内自动接收包裹的装置,包括入户门和控制器MCU,入户门的中部设有投放口,入户门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投放口的挡板,挡板由直线电机驱动,入户门的上方的墙壁固定连接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用于驱动吊绳,吊绳的末端连接吊篮,吊篮的底部下方靠近入户门的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平衡杆,入户门的上方的墙壁设有用于检测吊篮上极限位置的上位置传感器,入户门上设有用于检测吊篮位于投放口时的中位置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吊篮位于近地面位置的下位置传感器,控制器MCU与直线电机、旋转电机、上位置传感器、中位置传感器和下位置传感器连接。本发明能够在室内无人时自动收取包裹,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裹接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自动接收包裹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企业的竞争加剧,人们早出晚归,加班现象十分普遍,虽然物流配送十分发达,上班一族接收包裹成为难事,包裹投送存在最后100米现象。传统的投递方式是,当需要接收快递或其他物品时,把包裹放到门卫或者是家门口的投放篮中,这种方式存在不小心错拿或者是恶意偷拿包裹的问题,还需要有人看守。现有技术中采用快递柜的形式可以集中收取包裹,一方面保证了快递的投妥,另一方面确保快递不会被误取。但是采用快递柜的形式,仍然需要收件人从快递柜取件回家,并没有解决最后100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自动接收包裹的装置,用于室内直接接收包裹,避免集中收取包裹,解决最后100米问题。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自动接收包裹的装置的控制方法,达到自动完成包裹接收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室内自动接收包裹的装置,包括入户门和控制器MCU,所述入户门的中部设有投放口,所述入户门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投放口的挡板,所述挡板由直线电机驱动,所述入户门的上方的墙壁固定连接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用于驱动卷绕轴转动,所述卷绕轴两端卷绕有吊绳,所述吊绳的末端连接吊篮,所述吊篮的底部下方靠近所述入户门的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平衡杆,所述入户门的上方的所述墙壁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吊篮上极限位置的上位置传感器,所述入户门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吊篮位于所述投放口时的中位置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所述吊篮位于近地面位置的下位置传感器,所述控制器MCU与所述直线电机、所述旋转电机、所述上位置传感器、所述中位置传感器和所述下位置传感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吊篮包括篮底和把手,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篮底的两侧,所述吊绳的末端与所述把手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平衡杆设置于所述篮底的靠近所述入户门的一侧边,所述平衡杆与所述篮底一体化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平衡杆与所述篮底的底面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入户门的夹层内。
进一步的,所述入户门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入户门开启或关闭的开门状态传感器,所述开门状态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MCU连接。
一种室内自动接收包裹的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基于室内自动接收包裹的装置运行,需要投递包裹时所述控制器MCU驱动所述旋转电机转动,所述吊篮下移至所述投放口位置时,所述中位置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吊篮时向所述控制器MCU发送中位置信号,所述控制器MCU控制所述旋转电机停止若干时间同时控制所述直线电机驱动所述挡板打开所述投放口,所述投放口打开若干时间后所述控制器MCU控制所述直线电机驱动所述挡板关闭所述投放口并控制所述旋转电机继续转动,所述下位置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吊篮时向所述控制器MCU发送下位置信号,所述控制器MCU控制所述旋转电机继续转动若干时间后再次暂停若干时间完成包裹倾倒,最后所述控制器MCU控制所述旋转电机反向转动,所述上位置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吊篮时向所述控制器MCU发送上位置信号,所述控制器MCU控制所述旋转电机停止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理工学院,未经常熟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13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