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29145.4 | 申请日: | 2016-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5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成;葛辉明;李木坚;吕正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纳塔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2/26;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马利蓉;吴鹏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卷绕体 负极组件 正极组件 硬壳锂离子电池 安装空间 负极极耳 正极极耳 电连接 可充电 延长使用寿命 充放电过程 可充电电池 充放电 电解液 对极 极耳 绝缘 拉扯 变形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组件以及负极组件,所述正极组件与所述负极组件相互绝缘,两者之间形成卷绕体安装空间,所述卷绕体安装空间中设置有电解液及卷绕体,所述卷绕体从靠近其中心的位置分别引出正极极耳以及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正极组件电连接,所述负极极耳与所述负极组件电连接。采用极耳由靠近中心位置引出的卷绕体,充放电过程中卷绕体的变形对极片的拉扯作用力小,能够提高可充电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延长使用寿命。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6月8日、申请号为201610403086.1、发明名称为“一种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穿戴产品的兴起,用电产品的多样化、小型化越加明显。由于用电产品的空间限制,其所使用的电池需要具有体积小、电量大的特性,通常情况下产品的小型化会提高对制造工艺水平和产品设计水平的要求,当产品小型化到一定程度时,对工艺制造水平的要求将出现一个陡增,产品设计理念出现大的变化,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改变。
由于对设备续航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制造商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电池产品的内部实际利用空间进而提高能量密度。目前市场上作为穿戴产品电源的主要有软包和钢壳两种结构,其中软包圆柱电池结构如图1所示,其正极极耳1′与负极极耳2′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该结构占据了过多的有效利用空间,使其内部实际利用空间受到了较大浪费,同时软包电池由于封装特性和铝塑膜冲坑深度限制,使其产品在圆柱电池微型化和能量密度方面无法和钢壳封装锂离子电池相比,钢壳电池产品具有更加规整、美观的形状,使用过程中受到更多青睐。
由于工艺制造水平和设计理念的落后,传统结构的二次锂离子可充电电池一直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甚至是实验样品也无法制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型化二次锂离子电池卷绕体卷绕层紧密,正负极极片受力大,在成品的使用过程中卷绕体不断收缩、膨胀,致使正负极极片不断被拉扯,体积越小的二次锂离子电池极片宽度也越小,导致其可承受的拉力也过小,极片受力最为脆弱的极耳点焊处的空白箔材附近区域非常容易发生断裂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其在反复充电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极片受力过大造成撕裂,在减小电池体积的同时保证其充电性能,提高使用寿命。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组件以及负极组件,所述正极组件与所述负极组件相互绝缘,两者之间形成卷绕体安装空间,所述卷绕体安装空间中设置有电解液及卷绕体,所述卷绕体从靠近其中心的位置分别引出正极极耳以及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正极组件电连接,所述负极极耳与所述负极组件电连接。
作为所述的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正极组件包括电连接的正极钢环以及正极极柱,所述正极钢环套设在所述正极极柱外部,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正极极柱电连接。
作为所述的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组件包括具有开口部的钢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负极钢环,所述钢壳与所述负极钢环电连接,所述负极极耳连接于所述钢壳与所述负极钢环之间。
作为所述的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卷绕体包括正极极片以及负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与所述负极极片由隔膜隔开并卷绕,所述正极极片上连接有正极极耳,所述负极极片上连接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负极极耳沿所述正极极片以及所述负极极片的宽度方向引出,且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负极极耳的引出方向相反。
作为所述的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卷绕体具有朝向所述正极组件的第一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所述正极极耳由所述卷绕体的所述第一端面引出,所述负极极耳由所述卷绕体的所述第二端面引出,并沿所述第二端面延伸至所述卷绕体的周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纳塔股份公司,未经雷纳塔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291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