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岩心自发渗吸采收率预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106402.2 | 申请日: | 2019-0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4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付勇;赵久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15/08;G01N11/00;G01N13/02;G01N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涛;任默闻 |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岩心 自发 渗吸采 收率 预测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岩心自发渗吸采收率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油相的黏度、水相的黏度、岩心长度、毛细管半径、油水界面移动距离、油相的密度、水相的密度、毛细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界面张力、接触角、分形维数、孔隙度、岩心直径、岩心最大孔隙半径、岩心最小孔隙半径、有效孔隙半径和孔隙体积;
根据所述分形维数、所述孔隙度、所述岩心最大孔隙半径、所述岩心最小孔隙半径和所述岩心长度计算毛细管有效长度;
根据所述油相的黏度、所述水相的黏度、所述毛细管有效长度、所述毛细管半径、所述油水界面移动距离、所述油相的密度、所述水相的密度、所述毛细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所述界面张力和所述接触角,计算渗吸时间;
根据所述分形维数、所述孔隙度、所述岩心直径、所述岩心最大孔隙半径、所述岩心最小孔隙半径、所述有效孔隙半径、所述界面张力、所述接触角、所述油相的密度、所述水相的密度、所述毛细管有效长度、所述油水界面移动距离、所述毛细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所述毛细管半径、所述油相的黏度和所述水相的黏度,计算渗吸速度;
根据所述渗吸时间、所述渗吸速度和所述孔隙体积计算岩心自发渗吸采收率;
根据所述分形维数、所述孔隙度、所述岩心最大孔隙半径、所述岩心最小孔隙半径和所述岩心长度计算毛细管有效长度,包括:
根据所述孔隙度、所述分形维数、所述岩心最大孔隙半径和所述岩心最小孔隙半径计算平均迂曲度;
根据所述岩心长度和所述平均迂曲度计算毛细管有效长度;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平均迂曲度:
其中,τ为平均迂曲度,φ为孔隙度,rmax为岩心最大孔隙半径,rmin为岩心最小孔隙半径,Df为分形维数;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毛细管有效长度:
L=τ·l;
其中,L为毛细管有效长度,l为岩心长度;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渗吸时间:
其中,t为渗吸时间,μo为油相的黏度,μw为水相的黏度,L为毛细管有效长度、r为毛细管半径,ρw为水相的密度,ρo为油相的密度,α为毛细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σ为界面张力,θ为接触角,x为油水界面移动距离,g为重力加速度;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渗吸速度:
其中,Qre为渗吸速度,Df为分形维数,φ为孔隙度,d为岩心直径,rmax为岩心最大孔隙半径,rmin为岩心最小孔隙半径,re为有效孔隙半径,σ为界面张力,θ为接触角,ρw为水相的密度,ρo为油相的密度,L为毛细管有效长度,x为油水界面移动距离,α为毛细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r为毛细管半径,μo为油相的黏度,μw为水相的黏度,g为重力加速度;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岩心自发渗吸采收率:
其中,R为岩心自发渗吸采收率,Qre为渗吸速度,t为渗吸时间,VP为孔隙体积,Swi为束缚水饱和度;
所述岩心自发渗吸采收率预测方法还包括:
获取残余油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
根据所述毛细管半径、所述残余油饱和度和所述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有效孔隙半径;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有效孔隙半径:
其中,re为有效孔隙半径,r为毛细管半径,Sor为残余油饱和度,Swi为束缚水饱和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0640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