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油罐进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02466.5 | 申请日: | 2019-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7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程继元;何钦全;佟丹;吴喆;马友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8/34 | 分类号: | B65D88/34;B65D88/54;B65D90/00;B65D90/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油罐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油罐进油装置。储油罐进油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进油管道(5),进油管道(5)通过大小头(6)与三通(7)主管的一端相连,三通(7)主管的另一端设有法兰(12)和法兰盖(13)。三通(7)主管内设有缓冲导流板(10),缓冲导流板(10)位于三通(7)支管的上方,缓冲导流板(10)与法兰盖(13)之间设有弹簧(11)。三通(7)支管的出口向下,作为出油口(9)。出油口(9)的下方设有防冲垫板(14),防冲垫板(14)固定于储油罐底板(3)上。本发明可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油品储运系统的储油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企业油品储运系统领域,涉及一种储油罐进油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品储运系统中,油品通过进油管道出油口进入储油罐,控制出油口的流速是保证石油化工企业储油罐安全生产运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国家标准GB13348-2009《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的要求,在灌装过程中,应防止油品飞散喷溅。另外当进油管道明显存在不相容的第二物相时,油品流速应控制在1米/秒以下,目的是防止静电危害。现有的储油罐进油装置一般有两种:第一种储油罐进油装置由进油管道、大小头和扩径管组成;第二种储油罐进油装置由进油管道、大小头和扩径管组成,同时在扩径管上开有若干个小孔、扩径管末端封堵。第一种储油罐进油装置存在的问题是,油品对储油罐侧板和浮盘的冲击力较强,储油罐内油品液位的波动较大。储油罐侧板和浮盘受到冲击后都容易发生局部变形、造成卡盘,油品溢流到浮盘上会造成沉盘。第二种储油罐进油装置存在的问题是,油品会出现小孔漫射现象。进油管道未被浸没时,油品与储油罐内气体的摩擦面积大,漫射油品甚至会出现雾化现象,不但油品蒸发量大,而且静电危害风险大。气体油品从浮盘四周不均匀溢出、造成卡盘,油品溢流到浮盘上会造成沉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油罐进油装置,以解决现有储油罐进油装置所存在的油品对储油罐侧板和浮盘的冲击力较强、油品与储油罐内气体的摩擦面积大、油品蒸发量较大、浮盘发生卡盘和沉盘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储油罐进油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进油管道,其特征在于:进油管道通过大小头与三通主管的一端相连,三通主管的另一端设有法兰和法兰盖,三通主管内设有缓冲导流板,缓冲导流板位于三通支管的上方,缓冲导流板与法兰盖之间设有弹簧,三通支管的出口向下,作为出油口,出油口的下方设有防冲垫板,防冲垫板固定于储油罐底板上。
采用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缓冲导流板和弹簧可以降低进入到三通主管内的油品的流速和冲击力,加上三通的限制,所以不会发生油品飞散喷溅。缓冲导流板和三通对油品具有导流作用,使进入三通主管内的油品从出油口向下流出,落到防冲垫板上。因此,采用本发明可以消除油品对储油罐侧板和浮盘的冲击力,减小储油罐内油品液位的波动,防止储油罐侧板和浮盘发生局部变形以及浮盘发生卡盘和沉盘。防冲垫板可以防止从出油口向下流出的油品冲击储油罐底板。同时,本发明不设置出油小孔,不会因此出现油品漫射及雾化现象,加上三通的限制,可以降低油品与储油罐内气体的摩擦面积、降低静电危害风险、减少油品蒸发量。油品蒸发量减少,也可以降低浮盘发生卡盘和沉盘的风险。
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简单、可行性好、安全可靠、投资小等优点,可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油品储运系统的储油罐。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储油罐进油装置以及储油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防涡流挡板以及出油口的俯视图。
图1和图2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024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