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蟹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00529.3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0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沈承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承庆 |
主分类号: | A23K50/80 | 分类号: | A23K50/80;A23K10/30;A23K10/37;A23K10/22;A23K20/22;A23K10/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蟹饲料 腥臭 制备 发酵 玉米粉 饲料混合物 挤出造粒 密闭保存 饲料成本 营养结构 不变形 成泥状 大蒜粉 秸秆粉 适口性 重量份 蚯蚓粉 风干 浮萍 沥干 碎米 蒸熟 成型 螃蟹 清洗 食盐 白条 挤出 面粉 健康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蟹饲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河蟹饲料按重量份包括:面粉25‑30份、青条鱼35‑40份、白条10‑15份、蚯蚓粉24~30份、玉米粉15‑20份、碎米10‑15份、浮萍10‑15份、麦黄草8‑10份、秸秆粉20‑25份、大蒜粉5‑8份、食盐0.4~0.8份,水适量;其制备方法包括清洗干净、沥干、粉碎、蒸熟、慢炒、挤出造粒等步骤,本发明在降低饲料成本的同时又能保证其营养结构合理,利于螃蟹健康成长,而且适口性强;发酵腥臭鱼泥的时候温度和时间非常关键,不能使其发酵成水,保持腥臭且成泥状;饲料混合物在密闭保存的过程中,及时搅拌,充分将腥臭鱼泥均匀,在挤出的时侯成型快,风干不变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淡水产品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蟹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河蟹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属于杂食性动物,主要以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河蟹营养丰富,其含有多种维生素,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食客的需求,目前大多采用生态养殖方法养殖河蟹,尤其是南方规模养殖, 5-6份期间,随着气温的升高,螃蟹食量增大,饲料消耗迅速;目前以鱼虾螺肉配置的饲料价格昂贵,养殖成本增加,不利于养殖户的增产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5-6月份螃蟹饲料,其饲料营养结构合理、适口性强、利于螃蟹健康成长且制造成本低的河蟹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河蟹饲料按重量份包括:面粉25-30份、青条鱼35-40份、白条10-15份、蚯蚓粉24~30份、玉米粉15-20份、碎米10-15份、浮萍10-15份、麦黄草8-10份、秸秆粉20-25份、大蒜粉5-8份、食盐0.4~0.8份,水适量。
所述的河蟹饲料按重量份包括:面粉30份、青条鱼37份、白条15份、蚯蚓粉26份、玉米粉18份、碎米13份、浮萍12份、麦黄草9份、秸秆粉22份、大蒜粉7份、食盐0.6份,水适量。
所述的河蟹饲料按重量份包括:面粉26份、青条鱼36份、白条12份、蚯蚓粉28份、玉米粉16份、碎米15份、浮萍11份、麦黄草10份、秸秆粉24份、大蒜粉5.5份、食盐0.6份,水适量。
所述河蟹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青条鱼和白条去内脏、清洗干净、沥干,然后粉碎形成鱼泥,将鱼泥放置在温度为28-30度的温室里,放置时间为6-8小时,控制鱼肉保持泥状,无渗水;形成腥臭鱼泥;
步骤二,碎米和秸秆粉混合,按照1:(08-1.2)与水混合蒸熟,冷却后加入浮萍、大蒜以及麦黄草搅匀后粉碎,形成混合物A;
步骤三,将玉米粉取出一半,放置在铁锅中炒香,以文火慢炒,然后1:1加水煮熟,水呈暗黄色,然后关火冷却,形成玉米糊混合物;
步骤四,将面粉、玉米粉、蚯蚓粉充分搅拌均匀后,依次加入腥臭鱼泥、混合物A、玉米糊混合物、食盐以及水,含水量控制在25-40%,形成饲料混合物,再将饲料混合物密闭保存2-3天,温度控制为25-26度;
步骤五,将饲料混合物取出,挤出造粒,自然风干,装袋,形成本发明的河蟹饲料。
所述河蟹饲料的制备方法中的饲料混合物在密闭保存2-3天中,每间隔6-8小时要进行高速搅拌。
本发明优点在于:在降低饲料成本的同时又能保证其营养结构合理,利于螃蟹健康成长,而且适口性强;发酵腥臭鱼泥的时候温度和时间非常关键,不能使其发酵成水,保持腥臭且成泥状;饲料混合物在密闭保存的过程中,及时搅拌,充分将腥臭鱼泥均匀,在挤出的时侯成型快,风干不变形。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承庆,未经沈承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005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