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输电塔的减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97606.4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69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增浩;张志强;孟晓波;吴新桥;龚博;廖永力;张贵峰;冯瑞发;安利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主分类号: | E04H12/22 | 分类号: | E04H12/22;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地址: | 51067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电塔 减震基座 液压减振器 减振装置 减振器 单柱 四柱液压 节点板 安全性能 横向设置 有效抑制 振动频率 纵向设置 角钢 地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输电塔的减振装置,该用于输电塔的减振装置,包括:减震基座,设置于输电塔底部;减振器,设置于所述减震基座的内部,其中,所述减振器包括:四柱液压减振器、若干个横向设置的第一单柱液压减振器和若干个纵向设置的第二单柱液压减振器;所述四柱液压减振器设置在所述减震基座与输电塔底部的角钢之间;所述第一单柱液压减振器设置在所述减震基座与输电塔底部的节点板之间;所述第二单柱液压减振器设置在所述减震基座与输电塔底部的节点板之间,该减振装置能够降低输电塔底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大小,有效抑制地震对输电塔的作用,提高输电塔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输电线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输电塔的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输电线路结构受损主要影响因数是地震,其中,地震动的两个水平分量对输电线路结构的破坏程度较地震动的竖直分量引起的破坏更为严重,在顺输电线路方向和垂直输电线路方向的地震波作用下,输电塔的部分构件会承受较大的力并产生形变,进而威胁到输电塔整体的安全。
但是现有的输电塔缺少相关抗震装置的研发,在地震发生时输电塔连接处受的扭转力很大,输电塔易受损、甚至倒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输电塔的减振装置,能够有效抑制地震对输电塔的作用,提高输电塔的安全性能。
一种用于输电塔的减振装置,包括:
减震基座,设置于输电塔底部;
减振器,设置于所述减震基座的内部,其中,所述减振器包括:四柱液压减振器、若干个横向设置的第一单柱液压减振器和若干个纵向设置的第二单柱液压减振器;所述四柱液压减振器设置在所述减震基座与输电塔底部的角钢之间;所述第一单柱液压减振器设置在所述减震基座与输电塔底部的节点板之间;所述第二单柱液压减振器设置在所述减震基座与输电塔底部的节点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单柱液压减振器包括柱形油缸、第一柱塞、第一减振弹簧和第一补油管,其中,所述柱形油缸与所述第一补油管连通,所述柱形油缸的一端与所述减震基座连接,另一端插设所述第一柱塞,以通过所述第一柱塞与输电塔底部的节点板连接;所述第一减振弹簧套设于所述柱形油缸和所述第一柱塞上,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柱形油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柱塞连接。
优选地,所述四柱液压减振器包括球形油缸、第二柱塞、第二减振弹簧和第二补油管,所述第二补油管与所述球形油缸连通;其中,所述球形油缸具有四个柱形连接部,四个所述柱形连接部各插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柱塞,以通过所述第二柱塞与输电塔底部的角钢或所述减震基座连接;所述第二减振弹簧套设于所述柱形连接部和插设在所述柱形连接部上的所述第二柱塞上,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柱形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插设在所述柱形连接部上的所述第二柱塞连接。
优选地,所述减震基座包括顶板、与所述顶板连接的侧板和与所述侧板下端连接的底板,所述顶板设有角钢通入孔;所述侧板设有若干个补油管伸入孔;所述底板为中空的矩形框结构,所述底板通过螺钉与输电塔基础螺接。
优选地,所述侧板与输电塔底部的角钢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容纳区域,所述四柱液压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矩形容纳区域内;所述侧板与输电塔底部的节点板之间形成第二容纳区域和第三容纳区域,所述第二容纳区间设置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单柱液压减振器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单柱液压减振器;所述第三容纳区域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单柱液压减振器和至少三个所述第二单柱液压减振器。
优选地,所述底板与输电塔基础之间的螺钉上设有抗剪力螺母;所述底板设有与所述抗剪力螺母配合的卡槽;其中,所述抗剪力螺母的上端部与所述卡槽卡接,所述抗剪力螺母的下端部与输电塔基础卡接。
优选地,所述用于输电塔的减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连接输电塔底部与电塔基础之间的地脚螺栓上的抗剪力螺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76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