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高压交流线路耐张塔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路径规划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96057.9 | 申请日: | 2019-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8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智李;沈艳军;张宇娇;黄雄峰;姜岚;苏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吴思高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交流 线路 塔吊 电位 作业 路径 规划 方法 | ||
特高压交流线路耐张塔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路径规划方法,通过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耐张塔带电作业杆塔所在地理位置的气象参数的测量,得到作业时的空气湿度H、环境温度T、和当时的气压P,得出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确定身在吊篮中的等电位作业人员的位置,然后对每一个作业轨迹点的人体体表场强进行电场计算;并将每一个作业点的人体体表场强与导线的临界起晕场强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出十个作业轨迹点,将满足要求的十个作业轨迹低点连成一条弧线即得到特高压交流线路耐张塔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规划路径。该方法考虑了作业杆塔环境因素,针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耐张塔规划出的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路径,为带电作业的安全进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考虑环境因素的特高压交流线路耐张塔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路径规划方法,涉及特高输电线路工程及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路径规划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等电位作业方式以其技术优势在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中应用最为广泛,但在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上带电作业时,由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电压高,带电体周围的电场强度高,特高压输电线路长,沿线地理、气候环境复杂,作业人员安全所受的影响更大,因此需对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组合间隙、作业人员进出等电位最佳方式等进行研究。吊篮法等电位作业是带电作业方式的一种,在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中,吊篮法作业实现等电位的过程是作业人员身穿屏蔽服坐在绝缘吊篮中,塔上工作人员通过调节两端绳长来控制等电位作业人员的位置,使等电位作业人员从杆塔横担某一位置到达导线实现等电位作业的过程。目前该作业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带电作业,但其进入强电场的方式与路径规划影响着作业人员的安全。
目前,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耐张塔,理论及实际中进入场强的方式一般是沿耐张绝缘子串采用“跨二短三”法进入电场,又称“自由等电位”法,但使用此法前须对耐张串所有耐张瓷绝缘子进行带电测零(即确定耐张串完好绝缘子满足规程要求),在采用此方法前,需对绝缘子进行检测(玻璃绝缘子可以不用检测),在行进过程中,脚需踩一串绝缘子,手扶另一串,手脚同步横向移动,尽量避免动作度过大。此方法在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中已被广泛采用。但是,由于特高压输电线路自身特点,使得这一方法难以被采用。存在的问题是:
(1):特高压线路耐张塔80%以上为瓷绝缘子,且绝缘子串长度超过15米,检测困难;
(2):绝缘子串间距过大,两串绝缘子水平距离普遍超过60厘米,而重冰区更是达到1米。作业人员要以类似俯卧撑的姿势横向移动依次跨过70多片绝缘子,难度极大。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考虑环境因素的特高压交流线路耐张塔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耐张塔,采用吊篮法进入强电场的方式,并考虑了环境因素的改变,在等电位作业人员体表场强满足电场要求的前提下,针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耐张塔规划出的一种采用吊篮法进入强电场的等电位作业路径,为带电作业的安全进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考虑环境因素的特高压交流线路耐张塔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路径规划方法,通过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耐张塔带电作业杆塔所在地理位置的气象参数的测量,得到作业时的空气湿度H、环境温度T、和当时的气压P,在此基础上得出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通过作业绳长的确定和组合间隙的判断,来初步确定身在吊篮中的等电位作业人员的位置,然后对每一个作业轨迹点的人体体表场强进行电场计算;并将每一个作业点的人体体表场强与导线的临界起晕场强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出十个作业路径规划点,将满足要求的十个作业路径规划点连成一条弧线,即得到特高压交流线路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规划路径。
等电位作业过程是实现作业人员从横担位置到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耐张塔硬跳线上的过程,作业人员达到硬跳线处,需从硬跳线处攀爬至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耐张塔的导线上。
一种考虑环境因素的特高压交流线路耐张塔吊篮法等电位作业路径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60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