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格构框架梁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95061.3 | 申请日: | 2019-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1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郑一峰;周林聪;邓达;吕丹;赵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A01G9/02;A01G9/033;A01G13/02;A01G24/28;A01G24/35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李泉宏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框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装配式格构框架梁的高陡生态护坡,属于护坡植被绿化技术领域。针对目前的护坡在高坡度的陡坡上绿化效果不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格构框架梁,装配式格构框架梁由预制的横梁、竖梁、锚杆和生态挡土板拼装而成,横梁、竖梁和生态挡土板能够形成一个具有维持土壤、防止雨水冲刷等功能的格构框架梁,不仅保障边坡稳定性,而且提高了边坡生态护坡的耐久性,同时可以避免高陡边坡直接浇筑混凝土施工不便的问题,也可以防止直接浇筑混凝土对植被的破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护坡植被绿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环保意识的增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要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须融入环保理念。由于工程建设中形成大量高陡裸露边坡,植被生存环境被破坏,尤其在雨水冲刷情况下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会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及公共安全,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对高陡边坡生态防护提出更高环保和稳定性要求。目前边坡防护工程有:挡土墙工程、格构工程、土钉墙工程。当前使用的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铺草皮护坡、植生带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三维植被网护坡、香根草篱护坡、土工格室植草护坡、蔓植物护坡、层基材喷射植被护坡、植被混凝土护坡。
上述的技术应用广泛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
1、目前挡土墙结构和土钉墙结构等边坡支护结构无法有效实现边坡生态绿化,满足环保要求。传统格构工程虽然可以绿化,但是仅限于坡率缓于1:1.5。
2、土壤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对于较陡的岩质边坡,通过采用传统的柔性防护挂网喷播种植虽然当时绿化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常年的雨水冲刷、大风大雪造成土壤流失,致使植物赖以生存的基质遭到严重破坏,边坡生态绿化效果耐久性甚微。目前客土喷播的边坡复绿技术,容易受重力和雨水影响时,喷上去的基材容易被冲刷掉,喷播厚度达不到要求,造成一定喷播基材浪费和水土流失,而且边坡立地条件差,植被难以成活,不利于整体的复绿和景观效果。
3、基材喷射绿化以及构筑飘板植生槽生态保护边坡方法,对于边坡的稳定性难以保障,施工时较难掌控基材喷射厚度,基材喷射厚度较大影响边坡稳定性且增加工程造价,过薄不利于植被生长,而且生态绿化耐久性较低。
4、由于边坡高陡,施工场地狭小,属于高空作业,混凝土的垂直运输是施工难点,在高陡边坡情况下现有的边坡防护中采用格构梁不宜施工,且抗雨水冲刷能力有限,植被存活率低,维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装配式格构框架梁,装配式格构框架梁由横梁1、竖梁2、锚杆3和生态挡土板4组成;所述的横梁1和竖梁2内部设有钢筋笼,通过混凝土浇筑预制而成,钢筋笼的主筋延伸于横梁和纵梁之外,安装时横梁1和竖梁2之间通过延伸出的主筋连接,再通过混凝土浇筑固定为一体,若干横梁和竖梁沿坡面设置,并拼接形成格构式框架梁;所述的锚杆3安装在横梁1和竖梁2之间的连接处,用于将护坡固定与坡面上,锚杆3的长度一般是坡高1~1.2倍。
横梁1和竖梁2通常主筋预留20cm钢筋弯钩用于连接。
横梁1的纵截面为四边形,该四边形的第一顶角α与坡度角θ角度相同,第二顶角β和第四顶角δ为直角;坡度范围1:0.4~1.5;
竖梁2的纵截面为五边形,相对的顶角α’与δ’为直角;B边长与横梁1的纵截面下底边长度相等,D边长与生态挡土板4高度相同,E边长度与横梁1的纵截面上底边长度相差一个生态挡土板4的厚度;
生态挡土板4安装在竖梁2的前方,生态挡土板4和竖梁2之间通过预制时预埋的角钢片焊接的方式连接,生态挡土板4下方以固定方式竖立于横梁1的前部边缘处,优选地,横梁1前部边缘处设有定位插槽,生态挡土板4下方设有与其相配合的凸起结构,以提高固定稳定性;
横梁1、竖梁2和生态挡土板4之间即可合围出能够盛放土壤的格构式框架梁结构;直接使三者之间连接的缝隙作为排水孔,无须设置排水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50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