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真菌毒素的自动化设备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88518.8 | 申请日: | 2019-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84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晶;周新颖;韩雪;封娇;王丰琳;唐涛;于德秀;李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依利特(苏州)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宋秀兰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真菌 毒素 自动化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分析化学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真菌毒素的自动化设备和方法。该自动化设备包括控制电路系统、样品前处理系统、荧光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控制电路系统用于控制设备中各系统之间电信号的传输;样品前处理系统通过管路与荧光检测系统相连,将经过前处理的样品输送至荧光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数据处理系统与荧光检测系统相连,接收其检测得到的荧光信号,并经数据处理后,获得待测样品中真菌毒素的浓度。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检测真菌毒素的设备中,荧光检测系统设有多波长光源自动切换光学系统和多波长LED光源盘,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切换紫外LED光源以产生不同波长的激发光,能够满足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样品中真菌毒素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主要存在于粮食、饲料和食品中,粮食储存不当、未被充分干燥或贮运过程中温度或湿度过高,都会使带染在粮食饲料上的真菌迅速生长;久泡的木耳,可能会变质产生类似的生物毒素,或者滋生细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没洗干净的筷子,筷子缝里极容易暗藏淀粉,霉变,产生黄曲霉素;劣质的芝麻酱、变质的米饭、发苦的坚果等,里面都暗藏着真菌毒素。其实真菌毒素一直暗藏在我们身边,并时刻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
目前针对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多为液相色谱-免疫亲和法,这种方法由人工进行提取、进样和检测。基本方法为:先用甲醇或乙腈作为提取试剂,通过超声过滤等得到提取液;再通过活化特定的免疫亲和柱,将提取液通过免疫亲和柱,人工控制一定的流速过柱,清洗免疫亲和柱数遍;使用甲醇等有机试剂进行洗脱,洗脱液要经过氮吹和复溶;最后将样品放进进样器中,使用配有荧光检测器的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分析。不但操作复杂、耗时、劳动强度高、误差大,而且检测精度较低。同时,检测分析人员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与真菌毒素接触较多,对检测分析人员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另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检测真菌毒素的荧光检测装置基本来源进口,国内目前市场上针对荧光物质的检测多为专用型荧光检测器,比如市面上在售的黄曲霉毒素专用检测分析仪等。这种专用型检测装置主要问题是功能单一,只能满足一种物质的检测,无法实现多种毒素的同时检测,且灵敏度较低。
使用进口荧光检测装置有实验平台设备昂贵,体积庞大,维护成本高的因素,限制了我国食品安全控制的及时性。因此加强多种真菌毒素自动检测装置的自主研发,加强食品领域“舌尖上的安全”刻不容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真菌毒素的自动化设备和方法。该自动化设备包括控制电路系统、样品前处理系统、荧光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检测真菌毒素的设备中,荧光检测系统设有多波长光源自动切换光学系统和多波长LED光源盘,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切换紫外LED光源以产生不同波长的激发光,能够满足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且检测精度较高。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样品前处理系统,操作简单,能够有效减少检测分析人员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与真菌毒素的接触,实现检测的自动化。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施行:
一种用于检测真菌毒素的自动化设备,包括:控制电路系统、样品前处理系统、荧光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系统用于控制设备中各系统之间电信号的传输;所述样品前处理系统通过管路与荧光检测系统相连,将经过前处理的样品输送至荧光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所述数据处理系统,与荧光检测系统相连,接收其检测得到的荧光信号,并经数据处理后,获得待测样品中真菌毒素的浓度;
进一步的,所述荧光检测系统设有LED多波长诱导荧光检测器;
进一步的,所述LED多波长诱导荧光检测器设有多波长光源自动切换光学系统和多波长LED光源盘,所述多波长光源自动切换光学系统和多波长LED光源盘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依利特(苏州)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未经依利特(苏州)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85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