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切换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86241.5 | 申请日: | 2019-0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03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 发明(设计)人: | 张梦莹;王海峰;李慧;于巧玲;周志刚;卜智勇;陆犇;郑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W72/00 | 分类号: | H04W72/00;H04W72/04;H04W72/08;H04L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杨希 |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 无线通信 系统 中的 同步 信号 广播 信道 切换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切换方法,其包括:基站预设多个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广播信道的信道组合;基站向终端发送信道组合监测命令;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组合监测命令,监测各个信道组合的信道质量,并向基站发送信道状态报告;基站对所有信道组合进行综合排序,选择其中最优的信道组合传输同步信号和/或广播信道,并向终端广播所有信道组合的综合排序信息;终端根据基站发送的所有信道组合的综合排序信息,接收同步信号和/或广播信道。本发明选择最优的信道组合传输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并能够及时避开干扰频点,保障了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的成功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可用的无线频谱资源十分有限,造成了在相同的频段内,多重通信体制、多重通信系统长期共存的情况。例如,在223-235MHz频段范围内有不少频点会被多个部门不定期地占用,包括:电力部门用于部署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以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地质矿产部用于遥测水位仪;水利部用于水文遥测;轻工业部用于电子吊秤;国家地震局用于数据传输;建设部用于数据传输;国家气象局用于数据传输等。以上部分用途的频点占用时间存在不确定性,通常为突发占用,这使得该频段的无线通信环境会频繁地发生变化。这种多系统共存的情况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在某个空间区域、频率范围、时间间隔、编码段内的干扰,严重影响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和数据流量。
在现有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数据业务信道可采用跳频技术,以避开部分频点上的干扰,完成数据传输。但承载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和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SIB)的载波通常不进行跳频。当这些同步和广播信道上出现突发强干扰或信道状态变差的情况时,会造成终端无法接入,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因此,基站需要适时评估承载同步信号/PBCH/SIB的载波的信道状态,当出现突发干扰或大范围信道质量下降的情况时,及时切换这些专用载波,并选取信道质量较好的载波恢复同步信号/PBCH/SIB的传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切换方法,以及时避开干扰频点,保障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的成功传输。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切换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基站预设多个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广播信道的信道组合;
步骤S2,所述基站向终端发送信道组合监测命令,以指示所述终端测量和报告所述信道组合的信道状态;
步骤S3,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信道组合监测命令,监测各个所述信道组合的信道质量,并向所述基站发送信道状态报告;
步骤S4,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终端的信道状态报告,对所有所述信道组合进行综合排序,选择其中最优的信道组合传输所述同步信号和/或广播信道,并向所述终端广播所有信道组合的综合排序信息;以及
步骤S5,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基站发送的所有信道组合的综合排序信息,接收所述同步信号和/或广播信道。
在上述的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切换方法中,每个所述信道组合中包含一个或多个载波。
在上述的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切换方法中,所述信道组合监测命令包括:所述信道组合的编号和每个所述信道组合中的载波索引,以及所述终端的上报方式。
在上述的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步信号和广播信道切换方法中,当所述终端的上报方式为周期性上报时,所述信道组合监测命令还包括上报的周期;当所述终端的上报方式为事件触发性上报时,所述信道组合监测命令还包括触发事件的配置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62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