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施工中独头通风管漏风率的获得模型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2796.2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4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于丽;王明年;王晓亮;魏军政;王旭;邓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0 | 代理人: | 张堰黎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风孔 风管 漏风率 风量 漏风量 软风管 独头 通风管 流体力学 恒定 伯努利方程 隧道施工 通风软管 直接提供 质量守恒 初始段 恒定的 进风口 风压 静压 孔口 周长 中风 通风 隧道 上游 施工 | ||
1.一种隧道施工中独头通风管漏风率的获得模型及方法,所述通风管为软风管;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获得通风软风管入口的初始风量Qn、初始风压pn、风管横截面积A、风管周长C、空气密度ρ;
②设定通风软管每隔单位长度有一个漏风孔,两漏风孔之间的距离L;
③采用恒定总流的伯努利方程,确定漏风孔处的静压;
④根据流体力学孔口出流原理,获得该漏风孔处的漏风量;
⑤根据漏风孔上游软风管的风量和漏风孔的漏风量,通过质量守恒公式,确定漏风孔下游的风管风量;
⑥从风管的初始段向风管的末端计算风量和压力;
⑦通过漏风率的计算公式获得漏风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施工中独头通风管漏风率的获得模型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风孔处静压由下式得到:式中,pi+1—紧邻漏风孔i上游的漏风孔i+1处的静压力,单位Pa;pi—漏风孔i处的静压力,单位Pa;λ—风管沿程阻力系数;A—风管横截面积,单位m2;L—两漏风孔之间的长度,单位m;C—风管周长,单位m;D—风管的水力直径,单位m;ρ—空气密度,单位kg/m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施工中独头通风管漏风率的获得模型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风孔下游风管内的风量由下式获得:式中,Q漏—风量,单位m3/s;μ—漏风系数;a—漏风孔面积,单位m2;p—漏风孔处静压,单位Pa;ρ为空气密度,单位kg/m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施工中独头通风管漏风率的获得模型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风孔下游的风管风量由下式获得:式中,Qi+1—漏风孔i上游风量,单位m3/s;Qi—漏风孔i下游风量,单位m3/s;μ—漏风系数;a—漏风孔面积,单位m2;pi—漏风孔i处的静压力,单位Pa;ρ—空气密度,单位kg/m3;依次向下一漏风孔递推,获得风管出口段风量Q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施工中独头通风管漏风率的获得模型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漏风率由下式得到:式中,P—漏风率,单位%;Qn—初始风量,单位m3/s;Q0—风管末端风量,单位m3/s。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施工中独头通风管漏风率的获得模型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漏风率获得方法仅考虑风管侧壁上漏风孔面积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隧道施工中独头通风管漏风率的获得模型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单位长度上不漏风,漏风由该段风管侧壁存在一个由材料特质决定的小孔导致;设定风管内的风流各物理量不随时间变化,为恒定总流;将风流视为小孔出流、孔口出流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279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