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疏风散寒祛湿发汗的外用药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2351.4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2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熊熠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熠 |
主分类号: | A61K36/716 | 分类号: | A61K36/716;A61K36/75;A61P2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王霞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疏风散寒 祛湿 发汗 外用药 制备 中药制剂技术 汗液 熏蒸 保健养生 中药熏蒸 风寒 杜仲 靶器官 伸筋草 威灵仙 五加皮 治未病 艾叶 川芎 桂枝 荆芥 羌活 湿重 松节 代谢 女性 调控 预防 | ||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疏风散寒祛湿发汗的外用药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包括:羌活5~20份,杜仲5~15份,荆芥5~20份,威灵仙5~15份,桂枝5~15份,川芎5~20份,艾叶5~15份,伸筋草5~15份,五加皮5~15份,松节5~15份。本发明具有疏风散寒、祛湿发汗的功效;不仅用于女性产褥期预防月子疾患治未病,还可以用于身体遭受风寒邪气和湿重的普通大众保健养生,中药熏蒸全身或局部,直达靶器官或部位,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熏蒸温度来调控身体汗液的代谢,以达到疏风散寒祛湿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疏风散寒祛湿发汗的外用药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风寒为中医的病因学术语,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机体感受风寒后,临床表现可见有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以祛风散寒为大法,可采用中药内服或非药物疗法,效果明显。
风邪为百病之长,为外邪致病的主因,易与他邪相合,不同的季节,每与时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不同证候,如秋冬寒冷之季,或夏季空调温度过低,造成风与寒合,机体卫外不固,形成外感风寒证,寒性收引,凝滞,易闭塞皮毛,邪郁于肺卫,肺失宣降,卫阳失于温煦,而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如风寒束表,可见发热轻、恶寒重、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头痛、周身酸痛、恶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如风寒袭肺,还可见咳嗽、恶风、鼻塞流涕、咽痒不适等症状。
古往今来,真正的名老中医都非常重视寒气的防治,著名的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虽然包罗世间疾病,却以“伤寒杂病”称之就是这个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持人体健康,就得从排寒扶阳入手,寒气是万病的根子。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症,称为外寒病症。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侵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祛寒,但若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祛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熠,未经熊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23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