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距测量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78759.4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30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曹民;张德津;林红;卢毅;王新林;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光谷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14 | 分类号: | G01B11/14;E01B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距 测量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轨距测量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采用线扫描三维测量传感器连续测量获得待测钢轨的高程数据,钢轨包括左侧钢轨和右侧钢轨;在高程数据中定位获得钢轨踏面数据及轨头内侧边缘数据;根据钢轨踏面数据及轨头内侧边缘数据获取钢轨内侧边缘点,钢轨内侧边缘点包括位于左侧钢轨的第一内侧边缘点和位于右侧钢轨的第二内侧边缘点;将第一内侧边缘点与第二内侧边缘点之间的距离作为轨距。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线扫描三维测量传感器连续测量获得待测钢轨的高程数据,基于高程数据获取轨距;由于线扫描三维测量传感器在横断面方向采样点的密集性,降低了钢轨表面起伏纹理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相对于现有技术提高了测量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测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轨距测量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轨距是钢轨几何尺寸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及时掌握轨距信息对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非接触轨距检测方法是采用光电传感器和伺服机构进行测量,但这种方法受振动、气候影响大而且伺服机构容易损坏。近年来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着采用四个激光测距仪分别检测轨面下16mm处到轨检车中心的距离,进而计算轨距。但是,该测量方法为采用单点测距方案,它受钢轨表面起伏纹理(如铁锈)的影响较大,无法有效的剔除测点中的测量误差,因此测量结果的精度在某些环境中无法保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轨距测量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轨距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线扫描三维测量传感器连续测量获得待测钢轨的高程数据,钢轨包括左侧钢轨和右侧钢轨;在高程数据中定位获得钢轨踏面数据及轨头内侧边缘数据;根据钢轨踏面数据及轨头内侧边缘数据获取钢轨内侧边缘点,钢轨内侧边缘点包括位于左侧钢轨的第一内侧边缘点和位于右侧钢轨的第二内侧边缘点;将第一内侧边缘点与第二内侧边缘点之间的距离作为轨距。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轨距测量装置,该装置包括:线扫描三维测量传感器、里程编码器和测量载体;里程编码器及至少一个线扫描三维传感器设置于测量载体;测量载体用于沿待测钢轨运动;线扫描三维测量传感器由激光器和三维相机组成,用于向钢轨发射一字激光线,并获取激光线对应的钢轨表面轮廓的高程数据;线扫描三维测量传感器在钢轨的横断面方向的测量范围覆盖于钢轨的底部;里程编码器用于记录测量载体沿钢轨行驶的里程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轨距测量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距测量方法及装置,通过采用线扫描三维测量传感器连续测量获得待测钢轨的高程数据,并基于高程数据获取轨距;由于线扫描三维测量传感器在横断面方向采样点的密集性,降低了钢轨表面起伏纹理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提高了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轨距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轨踏面、轨头内侧边缘位置区域及轨头内侧下边缘点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处理后的钢轨测量断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处理后钢轨三维数据或高程点云数据转灰度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光谷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光谷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87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