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输液时血液回流的报警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77930.X | 申请日: | 2019-0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1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砚茗;李砚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砚茗;李砚农 |
| 主分类号: | A61M5/168 | 分类号: | A61M5/168 |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廖娜;李锋 |
| 地址: | 223001 江苏省淮***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通机构 夹持 血液回流 磁铁 报警器 报警装置 弹性薄板 两端固定 夹紧 输液 导线连接 定位机构 对称设置 夹角设置 静脉输液 内部电路 输液安全 下窄上宽 自动提醒 注射液 底端 输注 支撑 | ||
本发明涉及静脉输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输液时血液回流的报警装置,第一夹紧支撑弹性薄板(1)和第二夹紧支撑弹性薄板(2)之间呈下窄上宽的夹角设置,二者底端固定在定位机构(3)上,顶端分别固定在对称设置的第一夹持导通机构(4)和第二夹持导通机构(5)上;第一夹持导通机构的两端固定有相同极性的第一磁铁(401),第二夹持导通机构的两端固定有与第一磁铁不同极性的第二磁铁(501);报警器(6)设置在第一夹持导通机构或第二夹持导通机构上,且报警器与第一夹持导通机构和第二夹持导通机构的内部电路导线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自动提醒医患注射液即将输注完毕,避免出现血液回流现象,提高输液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脉输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输液时血液回流的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是指将大剂量的液体通过静脉持续而稳定注入到人体内部,以补充输液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从而使病人快速恢复的一种治疗方式;在医护工作中,输液极为常见,通常是将注射液倒挂在具有一定高度的吊水架上,然后通过吊针输入到人体;
由于输液的速度较慢,输液量大小不同,输液时间无法控制。输液者在较长的输液过程中很容易处于睡眠状态,尤其是在晚上甚至半夜,当输液袋内的注射液即将输注完毕时,若没有及时换药或起针,轻则出现血液回流,重则可能导致输液者死亡的状况。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输液时血液回流的报警装置,能够自动提醒医患注射液即将输注完毕,避免出现血液回流现象,提高输液安全。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输液时血液回流的报警装置,所述第一夹紧支撑弹性薄板和第二夹紧支撑弹性薄板之间呈下窄上宽的夹角设置,二者底端固定在定位机构上,顶端分别固定在对称夹持在输液软袋下部两侧的第一夹持导通机构和第二夹持导通机构上;所述第一夹持导通机构的两端固定有相同极性的第一磁铁,所述第二夹持导通机构的两端固定有与所述第一磁铁不同极性的第二磁铁;所述报警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导通机构或第二夹持导通机构上,且所述报警器与所述第一夹持导通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导通机构的内部电路导线连接;所述定位机构套设在所述输液软袋的输液管口外围。
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中,空心轴套在所述输液管口外围,大锥齿轮通过所述空心轴水平固定在壳体内;所述大锥齿轮的中心具有中心通孔,下表面与小锥齿轮啮合,上表面通过阿基米德螺旋槽与三个活动卡爪啮合;三个所述活动卡爪以所述空心轴为中心轴圆周分布并滑动连接在卡盘体上,所述卡盘体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大锥齿轮的上方。当使用扳手转动小锥齿轮时,与其啮合的大锥齿轮绕空心轴转动,大椎齿轮上表面的三个活动卡爪则会在阿基米德螺旋槽的作用以及卡盘体的导向下同时向中心靠近或退出,这样使得本定位机构能够适用于不同输液管口外径的输液软袋。
进一步地,在三个所述活动卡爪的相对端内侧还分别固定有与所述输液管口的形状适配的内接触弧形盘;三个所述内接触弧形盘的弧度均为120°。每个内接触弧形盘120°,三个内接触弧形盘刚好组成一个圆,对输液管口有一定的稳固以及均匀受力作用。
优选地,L/2≥(D-d)/φ;其中,L表示所述活动卡爪的侧边长度;D表示所述大锥齿轮的中心通孔的直径;d表示三个所述活动卡爪运动至极限情况时形成的整圆的内径,且5mm≤d≤D;φ表示稳定系数,取值为0.9。目前市场上输液管的外径一般在3.2mm-4.5mm之间,输液软袋的输液管口的大小差距较大,一般在7mm-25mm之间,所以定位机构中大椎齿轮的中心通孔尺寸需要满足上述要求,才能保证定位机构的普适性,以及三角卡爪不会因为过多的向内运动而失效。
优选地,所述内接触弧形盘由硅胶材料制成。内接触弧形盘采用硅胶材质,防止划伤输液管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砚茗;李砚农,未经李砚茗;李砚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79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