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臭氧催化氧化耦合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76904.5 | 申请日: | 2019-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2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玲;王坦;吴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30;C02F10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李宏伟 |
地址: | 0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催化氧化 制药废水 反应器 反渗透 纳滤 组合工艺 耦合 出水 废水 固定床式反应器 难降解工业废水 循环冷却水系统 臭氧混合气体 二级生化出水 反渗透透过液 臭氧催化剂 臭氧利用率 反渗透装置 工业回用水 纳滤透过液 纳滤处理 深度处理 实验装置 水质要求 补充水 非均相 进水泵 装填 水质标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臭氧催化氧化耦合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废水取自某制药废水处理厂处理的二级生化出水。(2)将自主研制的臭氧催化剂装填进固定床式反应器的内部。(3)废水由进水泵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打入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器。(4)将含有臭氧混合气体由反应器底部进入到反应器内部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反应。(5)最后臭氧催化氧化出水进入纳滤实验装置进行纳滤处理。(6)将纳滤透过液通入反渗透装置进行反渗透,产生的反渗透透过液达到工业回用水水质要求。本发明在深度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的工艺,臭氧利用率达到90%以上,出水能够达到规定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臭氧催化氧化耦合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工业化生产在不断加快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并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隐患,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当前,我国制药行业的品种叫较多、生产工艺复杂,制造工艺也不够完善,而不同品种的药物所采用的原料、配比以及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因此制药所产生的废水构成相当复杂,制药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有机污染物品种较多、浓度高、COD和氨氮浓度高、色泽深且对于一些生物生长具备一定的抑制性等,因此传统的处理制药废水的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标准。为了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急需开发新型高效的工艺组合处理技术。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臭氧催化氧化耦合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
本发明的原理是:臭氧催化氧化耦合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基本不存在二次污染,其利用羟基自由基高效的降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后在对催化氧化后的出水通过纳滤/反渗透技术进一步强化深度处理,最终实现制药废水中有机物有效消减和废水的达标排放。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一种臭氧催化氧化耦合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自主研制的负载型臭氧催化氧化非均相催化剂装填进固定床式反应器的内部,即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器。
b、废水由进水泵连续打入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器。
c、将含有臭氧混合气体由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器的底部进入到其内部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得到臭氧催化氧化后的废水。
d、最后将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器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纳滤实验装置进行纳滤处理,。
e、将纳滤透过液通入反渗透装置进行反渗透,产生的反渗透透过液达到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要求。
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的自制催化剂是采用自己研制的陶粒基、硅藻土基以及氧化铝基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
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自制催化剂投加量为100g/L。
优选的,步骤步骤b中所述的反应器为实验反应器采用玻璃柱状反应器高径比为20:1的管式反应器,反应器有效容积为2L。
优选的,步骤c中所述的臭氧混合气体经臭氧发生器提供,臭氧浓度为96.61mg/L,臭氧混合气体的气体通量为1L/min。
优选的,步骤d中所述的纳滤膜是芳香聚酰胺混合材质,有效膜面积0.35m2。
优选的的,步骤步骤e中所述的反渗透膜是聚酰胺材质,有效膜面积0.46m2。
优选的,步骤步骤d中所述的纳滤过程是在0.7MPa的压力下进行运行。
优选的,步骤步骤f中所述的反渗透过程是在0.9MPa的压力下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科技大学,未经河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69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