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脉冲式注水与连续喷雾的水合物浆生成方法与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74051.1 | 申请日: | 2019-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5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臣;杨明军;董爽;刘瑜;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3/03 | 分类号: | B01J3/03;B01J3/00;B01J4/00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脉冲 注水 连续 喷雾 水合物 生成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脉冲式注水与连续喷雾的水合物浆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水合物合成装置、储水器补水装置、供气装置和水合物收集装置;
所述水合物合成装置包括反应器(49)、抽真空管道(15)、真空泵(16)、第一阀门(17)、安全阀(18)、放空阀(19)、第一温度表(24)、第一压力表(25)、可视窗口(13)、卡块(14)、喷雾头(21)、喷水头(20)、喷雾管道(23)、喷水管道(22)、脉冲式电磁阀(28)、分流阀(29)、制冷装置(30)、制热装置(31)、第一热交换器(36)、循环泵(37)、液体循环管(38)、第四阀门(40)、第二压力表(41)、第二温度表(43)、第三排泄管(47)、第三排泄阀门(48)、喷水分支管道(57)和喷雾分支管道(58);
反应器(49)底部设有第三排泄管(47),并通过第三排泄阀门(48)控制;反应器(49)底侧部通过进水管(54)与储水器补水装置的水箱(3)相连通,进水管(54)上设有供水泵(52)和第三阀门(50),供水泵(52)和第二水位监测装置(53)协同配合控制进水管(54)进水量;反应器(49)下侧部通过排料管(55)与收集罐(12)相通,排料管(55)上设有固液混输泵(56)和单向止回阀(51);反应器(49)上设有制冷装置(30)和制热装置(31),实现反应器(49)内部温度的调控;反应器(49)顶部设有第一温度表(24)、第一压力表(25)、安全阀(18)和放空阀(19),反应器(49)顶部经气体循环管(27)与供气装置的喷气嘴(45)相连通;气体循环管(27)上设有可控背压阀(26)、除雾装置(32)、第二热交换器(39)、空气压缩机(42)、第三压力表(44)和气体流量计(46);反应器(49)顶部设有抽真空管道(15),其上设有真空泵(16)和第一阀门(17);液体循环管(38)一端与反应器(49)底部相连通,另一端过分流阀(29)分为两支路,一支路过脉冲式电磁阀(28)与喷水管道(22)相连通,在喷水管道(22)上设有喷水分支管道(57),喷水分支管道(57)上设有多个喷水头(20),另一支路与喷雾管道(23)相连通,喷雾管道(23)上设有喷雾分支管道(58),喷雾分支管道(58)上设有喷雾头(21);喷水管道(22)和喷雾管道(23)均通过卡块(14)固定在反应器(49)内部上方;液体循环管(38)上设有第一热交换器(36)、循环泵(37)、第四阀门(40)、第二压力表(41)和第二温度表(43);反应器(49)还设有可视窗口(13);
所述的储水器补水装置包括第二排泄管(1)、第二排泄阀门(2)、水箱(3)、第一水位监测装置(4)、供水管(5)、补水调阀(6)、进水管(54)、供水泵(52)、第三阀门(50)和第二水位监测装置(53);水箱(3)底部设有第二排泄管(1),第二排泄管(1)通过第二排泄阀门(2)控制;水箱(3)中侧部通过供水管(5)与外部水源相连接,供水管(5)通过补水调阀(6)和水箱(3)中的第一水位监测装置(4)协同控制;水箱(3)底侧部进水管(54)与水合物合成装置的反应器(49)底侧部相连接;水箱(3)顶侧部与水合物收集装置的滤液回收管(7)相连接;
所述水合物收集装置包括滤液回收管(7)、第一排泄管(8)、第一排泄阀门(9)、第二阀门(10)、滤网(11)、收集罐(12)、固液混输泵(56)、排料管(55)和单向止回阀(51);在收集罐(12)中下部设有滤网(11),对水合物浆液进行过滤;在收集罐(12)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泄管(8)和第一排泄阀门(9),用于排掉多余的水;水合物收集装置通过排料管(55)与水合物合成装置的反应器(49)下侧部相连接,水合物收集装置的收集罐(12)通过滤液回收管(7)与储水器补水装置的水箱(3)顶侧部相连接,并通过第二阀门(10)控制;
所述供气装置包括气瓶(33)、减压阀(34)、供气总管(35)、第二热交换器(39)、空气压缩机(42)、第三压力表(44)、气体流量计(46)、喷气嘴(45)、除雾装置(32)、可控背压阀(26)、气体循环管(27);喷气嘴(45)位于反应器(49)内,通过气体循环管(27)与水合物合成装置的反应器(49)顶部相连接;气瓶(33)经供气总管(35)与气体循环管(27)合并为一路,供气总管(35)上设有减压阀(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405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机筒的耐磨套
- 下一篇:一种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聚合自动化应用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