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光纤锥球面反射型的干涉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73398.4 | 申请日: | 2019-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19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晋;张越;任春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D5/353 | 分类号: | G01D5/353;G01P15/03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陈玲玉;梅洪玉 |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光 球面 反射 干涉仪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光纤锥球面反射型的干涉仪,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使用密封胶将微光纤锥固定在毛细管的轴心位置,为了避免微光纤锥的抖动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采用固定支架将其支撑固定。为了构建F‑P腔,采用高温熔融技术将单模光纤拉锥并将其锥尖熔融得到微球,单模光纤的另一端被密封胶固定在毛细管的轴心位置,为了避免结构抖动对其传感性能的影响,在毛细管内灌注缓冲液。该结构基于光学消逝场和微球球面构建F‑P干涉腔,可有效提高F‑P结构的响应速度,适用于加速度等动态参量的实时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光纤锥球面反射型干涉仪结构,涉及一种由微光纤锥和微球构建干涉腔的F-P干涉仪。
背景技术
光纤传感器具有高分辨率、耐高温、抗腐蚀、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因此,将光纤应变传感器运用于工程结构监测已成为近几十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期间设计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光纤传感器。光纤F-P干涉仪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发明出来,它的工作机理是基于光波的干涉现象,经过一定长度F-P腔后的信号光会与原始参考光干涉,通过干涉信号的光谱解调可以获得F-P腔长的变化,因而可利用光波分干涉原理来精确测量小位移和细微的波长变化。在航空航天、工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光纤F-P干涉仪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光纤F-P干涉仪的结构形式多样,可以借助不同的制备技术和新型材料构建F-P干涉腔,以实现对光学信号的调制或者对外界环境参量变化的实时、精确监测。
传统的F-P干涉仪结构均是借助外界环境的影响,实现F-P腔长度的改变,一般的响应速度不高,只能实现对缓变参量的测量。现实生产生活中,很多场合要求实现对动态参量的实时监控,对响应时间的要求极为苛刻。例如对加速度的测量,传统F-P加速度传感器均是通过惯性质量块的移动改变F-P腔长度,其响应速度和准确性都难以满足精准测量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光纤锥球面反射型的干涉仪结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使用密封胶1将微光纤锥4固定在毛细管6的轴心位置,为了避免微光纤锥4的抖动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采用固定支架2将其支撑固定。为了构建F-P腔,采用高温熔融技术将单模光纤8拉锥并将其锥尖熔融得到微球3,单模光纤8的另一端被密封胶1固定在毛细管6的轴心位置,为了避免结构抖动对其传感性能的影响,在毛细管6内灌注缓冲液7。
所述的干涉仪结构整体封装在毛细管6中,该毛细管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外形为圆柱形,长度为100mm,内径为200微米,外径为300微米。用于固定光纤的密封胶1为环氧树脂AB胶,制备方法简单,并且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所述的固定支架2的材质为氟化镁晶体,其折射率低于二氧化硅,可有效降低光学损耗;所述的微光纤锥4由直径为200微米,纤芯直径为30微米的多模光纤经过高温熔融拉伸制作而成,其尖端用光纤切割笔切割平整,同时制作完成的微光纤锥4的尖端将形成锥形纤芯5,可产生光学消逝场,有效提高F-P干涉仪的光学传输效率和用于传感测量的灵敏度;所述的单模光纤8的直径外125微米,由其制作的光纤锥尖端熔融制作的微球3的直径为40微米,该直径可通过单模光纤8的尖端直径和高温熔融过程中的技术参数进行调整;所述的缓冲液7,为折射率为1.37的低折射率匹配液,减小光学损耗的同时,有效缓冲微球的高频振荡,提高结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光纤锥球面反射型的干涉仪结构,该结构基于光学消逝场和微球球面构建F-P干涉腔,可有效提高F-P结构的响应速度,适用于加速度等动态参量的实时监测;
2)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光纤锥球面反射型的干涉仪结构,可以在测量加速度的同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远距离高质量传输,灵敏度高、成本低,微型化的毛细管结构便于安装和分布式组网。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微光纤锥球面反射型的干涉仪结构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33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