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减排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70219.1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0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余剑;陈庆爽;王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立胜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5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煤灰 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节能减排型 吸附性能 沉淀池 混凝剂 酸处理 改性 粉煤灰表面 粉煤灰活性 沉淀效果 沉降过程 微孔结构 吸附活性 污水 活性点 孔隙率 小分子 小颗粒 重量份 沉降 孔道 目筛 吸附 细度 粗糙 投放 暴露 封闭 激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减排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沉淀池采用投放混凝剂的方式以提高沉淀效果,在每升污水中,按重量份数计,混凝剂原料包括细度为过325目筛的粉煤灰12‑15份,粉煤灰经酸处理改性。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粉煤灰的表面具有较多的微孔结构,使得粉煤灰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而325目的粉煤灰,由于颗粒小,比表面积大,从而使其吸附性能获得提高,且小颗粒的沉降速度较慢,在沉降过程中能够具有充分的时间对污水中的小分子进行吸附。此外,粉煤灰经酸处理改性后可以激发粉煤灰活性,使粉煤灰表面变得粗糙,并打开粉煤灰封闭的孔道,增加孔隙率、增大比表面积,大量的Al、Si等活性点暴露,大大提高了粉煤灰的吸附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节能减排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们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污水越来越多,给污水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公告号为CN206244618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节能减排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其结构包括污水产生池、预处理系统、提升泵、膜生化反应器MBR系统、纳滤NF、反渗透RO、浓液处理系统、膜清洗系统、污泥处理系统,污水产生池通过原水泵与所述预处理系统相连接,预处理系统由调节池、水解酸化池、倒流快速沉淀分流系统和倒流曝气过滤池组成,调节池通过水解酸化池与倒流快速沉淀分流系统相连接,水解酸化池通过倒流快速沉淀分流系统与倒流曝气过滤池相连接,调节池侧端通过提升泵与所述膜生化反应器MBR系统相连接,膜生化反应器MBR系统由循环回水和硝化液回流组成,循环回水上设有循环泵和鼓风机,硝化液回流上设有反硝化、硝化和超滤UF,循环泵和鼓风机与硝化相连接,硝化下端与超滤UF相连接,超滤UF通过反硝化与硝化相连接,反硝化侧端上设有污泥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由污泥消毒干化和污泥池组成,超滤UF下端设有纳滤NF,纳滤NF通过纳滤NF与反渗透RO相连接,浓液处理系统装设在纳滤NF的侧端上,纳滤NF通过反渗透RO与浓液处理系统相连接,超滤UF侧方设有膜清洗系统。
其中,污水在膜生化反应器MBR系统之前通常会通过多级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且为了提高沉淀效率,沉淀池内还通常会定时定量地添加混凝剂,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混凝剂通常采用单一硫酸铝混凝剂或氯化铁混凝剂,沉淀效果不太理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减排型城镇污水系统,能够使得污水在沉淀池内获得更好的沉淀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减排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强化预处理系统、自吸式射流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复式流化床生物膜反应池系统、污泥处理并回流系统,所述复式流化床生物膜反应池系统中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采用投放混凝剂的方式以提高沉淀效果,在每升污水中,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混凝剂原料包括粉煤灰12-15份,所述粉煤灰的细度为过325目筛,所述粉煤灰经酸处理改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放的固体废弃物,而粉煤灰的表面具有较多的微孔结构,使得粉煤灰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用于沉淀池中能够有效吸附污水中的小分子,进而发生沉降。
而325目的粉煤灰,由于颗粒小,比表面积大,从而使其吸附性能获得提高,且小颗粒的沉降速度较慢,在沉降过程中能够具有充分的时间对污水中的小分子进行吸附。
此外,粉煤灰经酸处理改性后可以激发粉煤灰活性,使粉煤灰表面变得粗糙,并打开粉煤灰封闭的孔道,增加孔隙率、增大比表面积,大量的Al、Si等活性点暴露,大大提高了粉煤灰的吸附活性。
进一步地,所述粉煤灰的酸处理采用硫酸和盐酸进行混合改性,所述盐酸和硫酸的浓度均为1mol/L。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酸能从粉煤灰中溶出活性硅酸,对混凝过程的助凝起较大的作用,而采用该浓度和硫酸和盐酸混合进行改性,其改性效果好,大大增强粉煤灰的吸附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立胜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温州立胜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02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泉与微生物及水生植物协同构建净化污水的景观装置
- 下一篇:面源污染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