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危旧建筑变形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70214.9 | 申请日: | 2019-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1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江伟;洪思新;张杰;杨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C9/10 | 分类号: | G01C9/10;G01C9/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80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变形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危旧建筑变形检测装置,具有可实时监控建筑变形的优点,它包括底盘,底盘上设有围绕底盘上表面中心间隔设置第一阻隔环和第二阻隔环,第二阻隔环围绕于第一阻隔环外,第一阻隔环朝向底盘轴线的面为第一斜面,第一斜面从远离底盘轴线的一端向靠近底盘轴线的一端向下倾斜,第二阻隔环朝向底盘轴线的面为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从远离底盘轴线的一端向靠近底盘轴线的一端向下倾斜,第二斜面与底盘上表面之间的角度大于第一斜面与底盘上表面之间的角度,第一阻隔环围绕底盘上表面形成中心平面,底盘上位于第一阻隔环和第二阻隔环之间平面为第一警示环,底盘上位于第二阻隔环外围绕的平面为第二警示环,中心平面上设有滚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安全报警设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危旧建筑变形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城镇化的普及,各种建筑层出不穷,在各类新建筑的诞生的同时,也有许多建筑正在老化,而老化的建筑便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而部分老化建筑在生产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拆除,这就需要对这些老旧建筑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而市场上常规的监测便是对建筑进行沉降及变形监测,但是沉降及变形监测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同时还无法对建筑形成有效的实时监测与有效报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危旧建筑变形检测装置,具有可实时监控建筑变形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危旧建筑变形检测装置, 包括底盘,所述底盘上设有围绕所述底盘上表面中心间隔设置第一阻隔环和第二阻隔环,所述第二阻隔环围绕于所述第一阻隔环外,所述第一阻隔环朝向底盘轴线的面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从远离底盘轴线的一端向靠近底盘轴线的一端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阻隔环朝向底盘轴线的面为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从远离底盘轴线的一端向靠近底盘轴线的一端向下倾斜,所述第二斜面与底盘上表面之间的角度大于第一斜面与底盘上表面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一阻隔环围绕底盘上表面形成中心平面,所述底盘上位于第一阻隔环和第二阻隔环之间平面为第一警示环,所述底盘上位于第二阻隔环外围绕的平面为第二警示环,所述中心平面上设有滚动件。进一步的,所述底盘上表面围绕底盘边缘罩设有透明罩。
进一步的,所述滚动件为球形块。
进一步的,所述滚动件为水银珠。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警示环周向向下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底壁设有断开的第一导线引脚组,所述第二警示环周向向下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底壁设有断开的第二导线引脚组,当所述水银珠滚动至第一凹槽内时,所述第一导线引脚组连通,当所述水银珠滚动至第二凹槽内时,所述第二导线引脚组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底盘内周向围绕底盘轴线设有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所述第一导线引脚组周向整列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上,所述第二导线引脚组周向整列于所述第二线圈组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盘内设有控制芯片,所述第一线圈组和所述第二线圈组分别与控制芯片连接,当第一导线引脚导通时,第一线圈组与控制芯片形成闭合回路,当第二导线引脚导通时,第二线圈组与控制芯片形成闭合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芯片包括通信单元,当第一线圈组与控制芯片形成闭合回路时,通信单元发出第一报警信号,当第二线圈组与控制芯片形成闭合回路时,通信单元发出第二报警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通信单元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发出信号。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在一实施例中,将本发明的检测装置放置在建筑物水平的底面上,当建筑发生倾斜且倾斜至一定角度,底盘上的滚动件就会移动至第一警示环或第二警示环上,从而可直观的发现建筑的倾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四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02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