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杂作业区域下的矿岩量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67311.2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8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浩;姜东君;刘鹏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本溪钢铁(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Q10/06;G06Q50/02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9 | 代理人: | 霍光旭 |
地址: | 117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杂作业 矿岩 低品位矿 地质实体模型 工作效率 矿石性质 损失贫化 直接分析 回收量 验收 块体 矿石 匹配 直观 地质 融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杂作业区域下的矿岩量计算方法,本发明通过建立地质实体模型,并利用其中的块体模型及DTM模型相互融合匹配来实现各个推进的复杂作业区域的验收计算;还可利用地质模块直接分析出低品位矿是否可以利用,也可以直观的显示出各个区域的矿石性质,通过验收计算流程就可以算出低品位矿回收量;本发明实现了复杂作业区域下的矿岩量的准确计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计算的准确程度,实现了边界矿石的有效利用,降低其损失贫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杂作业区域下的矿岩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采用的矿岩量的计算方法是基于采场具有一定规模,各生产工序的衔接都已磨合顺畅,各开采面、推进部位以及平盘现状都比较规整,并且各种设备台班作业率较高的情况。大中型矿山基本具备规模开采,各环节基本都是按采掘计划执行,单一设备工作区域比较固定,作业时间也相应的比较长,直至本段推进完成后再转入下一工作循环,因此所采用的验收方法以及计算方法都较简便实效,推进部位的形状比较驱近于“豆腐块”状以及条带状。
但某些矿区的采场并不具备上述开采条件,这种简便而有效的验收方法在某些验收工作当中难以执行,这些矿区采场一般存在如下问题:
1.矿体的矿物颗粒致密,结晶粒度较细,区内的矿石和岩石的硬度、体重、含铁量在走向上呈不规则变化,在实际生产中,矿岩界线的变化也很不明显,矿石品性在选矿工艺当中属难磨难选种类;
2.采场尚未形成规模开采,采场验收工作不能采用单爆区验收和采空区验收,特别是矿岩混合区域更加难以保证准确度,常常出现沿矿体走向上由于辨认不清而造成的资源损失。
3.生产任务紧张,设备不足又频繁调动致使不能在同一工作面连续作业,以及操作人员水平、责任心等因素形成不规则的铲窝儿,或者爆破质量问题产生的根底未能及时处理,此种工作面条件对验收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因此,传统的验收手段并不适用于上述矿区,也不适合采用简单便捷的块状以及条带状来对矿岩量进行计算;因此需要一种在复杂作业区域下能够准确、高效的计算矿岩量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复杂作业区域下的矿岩量计算方法,该方法的工作效率及准确程度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杂作业区域下的矿岩量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地质实体模型:收集矿区勘探资料、钻孔数据以及钻孔采样化验数据,建立地质数据库,利用矿业软件建立DTM模型和块体模型;
2.根据钻孔数据,建立了相关基础钻孔图,标定在相应矿体性质变化的接合处,并根据钻孔可达深度是否见矿绘制二维图形,以此类推可知不同部位区域的块体体积、品位以及周边围岩情况;
3.各复杂作业区域验收计算:根据化验数据随时更新块体的特征值,随之调整实际发生的矿体界线,并与原矿体界线相比较,利用基于DTM模型来进行前后对比,中间的差值即为本区域的生产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的差值可基于DTM数据与赋值块体生成的综合模块直接体现。
进一步地,所述复杂作业区域可为矿岩混合区域、低品位区域及矿体中夹岩区域。
通过调整矿岩混合区域、低品位区域及矿体中夹岩区域的矿体界线并圈定区域,即可实现矿岩混合区域矿岩量的计算,低品位区域低品位矿岩回收量的计算,夹岩区域矿岩量的计算。
进一步地,所述块体模型的建立包括样品组合及块体估值,所述样品组合的计算方式为:
1.按照勘探工程进行组合:
a.全孔;b.指定区域;c.指定间隔;d.实体约束;
2.按照边界品位进行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本溪钢铁(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本溪钢铁(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73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