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热力耦合模型的工件表面残余应力调控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066390.5 申请日: 2019-01-24
公开(公告)号: CN109857061B 公开(公告)日: 2022-05-17
发明(设计)人: 周滔;何林;吴锦行;邹中妃;杜飞龙 申请(专利权)人: 贵州大学
主分类号: G05B19/401 分类号: G05B19/401
代理公司: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代理人: 韩炜
地址: 550025 贵州省*** 国省代码: 贵州;5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热力 耦合 模型 工件 表面 残余 应力 调控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热力耦合模型的工件表面残余应力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骤进行:

a.进行切削实验,测量每组切削参数条件下,对应得到的工件表面残余应力σi;所述的切削参数包括切削深度ap、切削速度V和进给量f;

b.基于Oxley预测模型和J-C本构模型构建直角切削力预测模型;

c.基于剪切区和犁削区温度叠加形成的热应力,构建工件温度预测模型;

d.基于直角切削力预测模型和工件温度预测模型构建基于热力耦合的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经验模型,并选取期望函数来描述各参数的影响,得到的经验模型的方程如下:

式中,σsurface为预测的工件表面残余应力;

A1为步骤a切削实验的实验数据确定的比例系数;

m1、n1、q1为步骤a切削实验的实验数据确定的指数系数;

T为切削过程中的工件表面温升;FC为切削力在切削方向上的分力;ap是切削深度;f是进给量;FT为切削力在进给方向上的分力;V为切削速度;

e.以观测的表面残余应力σi和预测得到的残余应力σsurface的差值的绝对值之和为适应度函数,使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得到比例系数和指数系数;建立的优化模型如下:

式中,fGA为适应度函数,σi为测量得到的工件表面残余应力,k为切削实验次数;

步骤b中,所述的直角切削力预测模型的构建如下:

b1.基于Oxley预测模型迭代计算出剪切角Φ;当刀具-切屑界面的应力和切屑中的流动应力最接近时,迭代计算结束,此时剪切角Φ确定;

b2.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切屑厚度t2和其他切削力分量:

t2=t1cos(φ-α)/sinφ

Fc=R cos(λ-α)

Ft=R sin(λ-α)

F=R sinλ

N=R cosλ

式中:t2为切屑厚度,Fc为切屑形成力在切削方向上的分力,Ft为切屑形成力垂直于已加工表面的分力,F为摩擦力,N为刀具前刀面正压力,R为切屑形成力,t1为未变形切屑厚度,Φ为剪切角,α为刀具前角,λ为摩擦角,Fs为剪切面AB的正压力,θ为切屑形成力R与剪切面AB的夹角,KAB为剪切面AB上的剪切流动应力,w为切削宽度;

b3.对剪切面AB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切屑速度Vc,剪切面AB的流动速度Vs,剪切面AB的等效应变率和等效应变εAB

式中:Φ为剪切角,α为刀具前角,V为切削速度,△s1为第一变形区厚度;

采用J-C本构模型计算剪切面AB上的剪切流动应力KAB

式中:εAB为剪切面AB的有效塑性应变,为剪切面AB的有效塑性应变率,为参考应变率,TAB为剪切面AB的平均温度,Tm为工件材料的熔点,Tw为环境温度,A,B,C,m,n分别为J-C本构模型的流动应力参数;

采用下述公式计算摩擦角λ、摩擦系数μ和考虑材料应变影响的参数Cn

λ=θ+α-φ

μ=tanλ

式中,θ为切屑形成力R与剪切面AB的夹角,Φ为剪切角,α为刀具前角,COxley为第一塑性变形区的应变率系数,A、B、n为J-C本构模型的流动应力参数,εAB为剪切面AB的等效应变;

采用下述公式计算剪切面AB的平均温度TAB

TAB=Tw+ηΔTsz

β=0.5-0.35log10(RTtanφ)for0.004≤RTtanφ≤10

β=0.3-0.15log10(RTtanφ)forRTtanφ>10

式中,TAB为剪切面AB的平均温度,△TSZ为考虑材料塑性应变在第一变形区引起的温升,β为剪切区域热量分配系数,RT为无量纲热系数,Tw为环境温度,η为总剪切能转换为焓的百分比,Fs为剪切面AB的切削力,Vs为剪切面AB的流动速度,ρwk为工件材料的密度,V为切削速度,t1为未变形切屑厚度,w为切削宽度,Cp为工件材料的比热,Φ为剪切角,Kwk为工件材料的热传导系数;

于是B点的正应力σN’为:

式中:KAB为剪切面AB上的剪切流动应力,α为刀具前角,Cn为考虑材料应变影响的参数;

b4.对刀具-切屑界面分析,具体如下:

采用下述公式计算刀具的有效塑性应变刀具-切屑接触长度h、刀具-切屑界面应力τint和B点的应力σN

式中:Vc为切屑速度,δ为第二变形区的应变率系数,根据切削力最小原则确定,t2为切屑厚度,t1为未变形切屑厚度,θ为切屑形成力R与剪切面AB的夹角,λ为摩擦角,Φ为剪切角,Cn为考虑材料应变影响的参数;F为摩擦力,w为切削宽度,N为刀具前刀面正压力;

刀具-切屑界面的平均温度Tint表示为:

Tint=Tw+ΔTsz+ΨΔTM

式中:Ψ为修正系数,取0.6;Tw为环境温度,△TSZ为考虑材料塑性应变在第一变形区引起的温升,△TM为刀具-切屑界面的最大温升,△TC为切屑中的平均温升,δ为第二塑性变形区的应变率系数,RT为无量纲热系数,t2为切屑厚度,t1为未变形切屑厚度,h为刀具-切屑接触长度,F为摩擦力,Vc为切屑速度,ρwk为工件材料的密度,V为切削速度,w为切削宽度,Cp为工件材料的比热;

在得到刀具-切屑界面的平均温度Tint之后带入切屑流动应力计算公式,得到切屑中的平均流动应力Kchip为:

式中:A,B,C,m,n分别是Johnson-Cook流动应力参数;εint为刀具-切屑界面的应力,为参考应变率,Tint为刀具-切屑界面的平均温度,Tm为材料的熔点,Tw为环境温度,为刀具的有效塑性应变,其中:

式中,εAB为有效塑性应变,δ为第二塑性变形区的应变率系数,t2为切屑厚度,h为刀具-切屑接触长度;

切削模型中,对应每一个剪切角Φ增量可求出与之对应的刀具-切屑界面的应力εint,和切屑中的流动应力Kchip,根据刀具-切屑界面的应力εint和切屑中的流动应力Kchip最接近时取Φ的最大值确定剪切角;根据刀具-切屑界面的正应力和B点的边界应力最接近的位置确定第一塑性变形区的应变率系数COxley;第二塑性变形区的应变率系数δ根据切削力最小的原则确定;

b5.对刀具-工件接触区分析,具体如下:

基于Waldorf的犁削力模型预测刀尖圆角与己加工表面接触产生的犁削力:

按下述公式计算犁削力模型的扇形区的扇形半径Rfan

ηplow=0.5·cos-1plow)

式中,CA为摩擦热源的长度,μplow为摩擦因子,ρplow为由于刀刃半径引起未加工凸起部分与水平面的夹角,Φ为剪切角,re为刀具刃口半径,α为刀具前角;ηplow、θfan、γplow为中间计算参数;

将犁削力分解为沿切削方向的犁削力pcut和垂直于已加工表面的犁削力pthrust,具体按下式计算:

则,直角车削过程中的切削力为切屑形成力和犁削力的总和为

FC=Fc+Pcut

FT=Ft+Pthrust

式中,FC为切削力在切削方向上的分力,FT为切削力在切削方向上的分力;Fc为切屑形成力在切削方向上的分力,Ft为切屑形成力垂直于加工表面的分力;

步骤c中,工件温度预测模型的构建具体如下:

按下述公式计算热分配系数γ、剪切面热源密度qshear和第二摩擦区热源密度qrub

式中:kwk、ρwk,Cp分别为工件材料的热传导系数、密度和比热;kt,ρt,Ct分别为刀具材料的热传导系数、密度和比热;Fc为切屑形成力在切削方向上的分力,Ft为切屑形成力垂直于已加工表面的分力,Φ为剪切角,α为刀具前角,t1为未变形切屑厚度,V为切削速度,w为切削宽度,CA为摩擦热源的长度;

工件上一点W(X,Z)剪切区的温度变化△Twk-shear(X,Z)按下述公式计算:

式中,剪切面长度LAB=t1/sinΦ;kwk为工件材料的热传导系数,awk为工件材料的热扩散系数,K0为修正的第二类贝塞尔函数;qshear为剪切面热源密度,Φ为剪切角,V为切削速度,t1为未变形切屑厚度;

刀尖和已加工表面摩擦产生的第二热源的温度变化△Twk-rub(X,Z)按下述公式计算:

于是,工件内的温度△Ttotal

ΔTtotal(X,Z)=ΔTwk-shear(X,Z)+ΔTwk-rub(X,Z)。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639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