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弱化人体吸收功能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65033.7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0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郭旭东;崔海坡;葛斌;严荣国;周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7/12 | 分类号: | A61F7/12;A61B1/04;A61B1/31;A61N5/06;A61N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外套管 内管 外部 人体吸收功能 光学摄像头 医用加热 弱化 放气 气泵 充气 成像设备 成像效果 人体小肠 温度调节 主机连接 可活动 内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弱化人体吸收功能的装置,包括用于插入人体小肠内壁的外套管、内管以及医用加热元件、光学摄像头,所述的外套管可活动套设在内管外部,所述的内管的长度大于外套管的长度,所述的外套管的外部套设有用以充气、放气的第一气囊,所述的内管的前端外部套设有用以充气、放气的第二气囊,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分别与人体外部的第一气泵、第二气泵连接,医用加热元件、光学摄像头分别固定在第二气囊的头部外侧,所述的医用加热元件与人体外部的温度调节主机连接,所述的光学摄像头与人体外部的成像设备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效地弱化人体吸收功能、结构简单、成本低、成像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弱化人体吸收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全球范围内肥胖人群都在日益增多,最新统计显示,我国超重人数约有两亿,达到肥胖程度的超过9000万,与之密切相关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1.1亿,双双居世界首位。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它也是世界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五大因素,至少280万的成年人由于肥胖相关疾病死亡。据统计,44%的糖尿病,23%的缺血性心脏病,以及7%~41%的特定癌症是由肥胖引起的。儿童期肥胖会使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残疾出现的概率更大。同时肥胖者还会经历呼吸困难、骨折风险升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胰岛素抵抗、II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及退行性疾病,如痴呆、呼吸道疾病、多种癌症、心理影响。
人体肥胖是由脂肪体积的大小和脂肪数量来决定的,热量摄入过多,尤其是高脂肪饮食是造成肥胖病的主要原因。脂肪进人血液后,一部分通过氧化而供给身体活动所需要的热量,一部分作为细胞的组成部分,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其他物质,多余的便进入“脂库”储存起来。如果吃得太多,机体所摄取的热最超过正常的消耗,食物中的脂肪进入脂肪库储存的数量就会增多,从而形成肥胖。
食物由胃进入小肠,开始小肠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及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因此小肠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小肠适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
(1)小肠长5~6米,食物在此处滞留的时间长,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2)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3)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这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4)小肠绒毛内有许多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肥胖的其中一个主因即为小肠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小肠内表面的绒毛在这个消化吸收过程中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能有相关技术抑制小肠内表面绒毛的生理活性,则可以大大削弱人体的吸收功能,从而有利于抑制肥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弱化人体吸收功能的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弱化人体吸收功能的装置,包括用于插入人体小肠内壁的外套管、内管以及医用加热元件、光学摄像头,所述的外套管可活动套设在内管外部,所述的内管的长度大于外套管的长度,所述的外套管的外部套设有用以充气、放气的第一气囊,所述的内管的前端外部套设有用以充气、放气的第二气囊,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分别与人体外部的第一气泵、第二气泵连接,医用加热元件、光学摄像头分别固定在第二气囊的头部外侧,所述的医用加热元件与人体外部的温度调节主机连接,所述的光学摄像头与人体外部的成像设备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50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